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消失百年 台北天后宮 遺構找到了

人氣: 1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百年前遭日本人拆除的台北城牆石,部分還靜靜地躺在老城區水溝中,但佔地三千坪、當時唯一由清廷官建的台北府天后宮,在遭日本人拆除後,大批遺構卻不知去向。不過,台北市政府上個月終於在天后宮遺址旁的台北賓館庭園,找到了一批石材,經內政部官員及古蹟專家會勘鑑定後已確認無誤。

市府文化局並將此還原為天后宮式樣的地景藝術,擺置在天后宮遺址 – 二二八紀念公園中,作為往後每年宮中「金面媽祖」起駕回鑾重返台北城的行館。

西元一八八七年,也就是台北府完成建城後的第三年,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今日台灣省立博物館與二二八公園處建立當時唯一一座官蓋的天后宮,成為島內唯一省級官祀的金面媽祖。

史料記載,天后宮基地有三千多坪,建築主體有七百九十五坪,廟宇恢弘、金碧輝煌,在當時與文、武廟並稱台北府三大廟,每逢初一、十五文武官員都要入廟參拜,直到日軍入城拆廟,三芝鄉紳在日本人棄置的雜物堆中找到金面媽祖,迎回安奉在三芝福成宮。

儘管媽祖失而復得,並且在今年7月重返暌違七十三年的台北古城,但除了二二八公園內仍留有四十幾個當時天后宮的石柱珠外,大批建廟石材早已不知去向。

不過,就在7月媽祖回鑾時,在台北賓館服務超過三十年的園丁李志堅卻去電二二八紀念館,通報天后宮的遺構其實就在遺址旁的台北賓館庭園裡。

由於天后宮的壽命只有廿六年,幾乎和建完就拆的台北古城牆一樣短,因此通報消息一來讓台北市文化局與古蹟專家雀躍不已,並在內政部主持下完成兩次會勘,確定這批被棄置在庭園一角的石柱、石階、石鼓、石獅,以及池塘上的石橋,絕大多數出自天后宮。

李志堅表示,他從廿三歲就在台北賓館整理庭園,對於賓館內的一草一木甚為瞭解,他早從前輩口中得知這批石材來自於天后宮,直到金面媽祖重返台北,才讓他興起通報的念頭。

文化局指出,天后宮是在廿世紀初被拆除,隨後日本人就在遺址上動工建造「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日的台灣省立博物館 )以彰顯日本殖民政績,並就地施造象徵現代化的台灣第一座都市公園,而台北賓館(當時為台灣總督官邸 )的建造地點與改裝時間與天后宮拆建年代、地理位置,都十分吻合。

二二八紀念館館長謝英從指出,天后宮分成前後兩殿,護室高達兩層樓,殿宇巍峨,古城區少有規模如此龐大的建物,而這批出土的石階長度動輒長達三十公分,更印證確實屬於天后宮。

*天后宮不只規模宏偉,選用的石材也與眾不同。

古蹟專家李乾朗表示,台北城牆石選用的主要為來自內湖、大直的石頭,但由於劉銘傳極為重視天后宮,因此多半使用質地較細緻、堅硬的觀音山石建廟;不過,出土的石材中有部分為福建泉州的花崗岩,是否確定為天后宮遺構還需確認,至於其他石材已完成鑑定,並將交還台北市文化局。

文化局表示,由於市府與三芝福成宮已達成約定,未來每年都將安排金面媽祖回鑾台北城,文化局將募款並以這批遺構和二二八公園內的石柱珠,就地設計建造成天后宮式樣的地景藝術,作為來年金面媽祖回城時的行館。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