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精品美夢成真」

深耕逾十年 上銀科技成就台灣精密設備品牌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憬屏台北八日電)上銀科技研發團隊研發出環保又高附加價值的「重負荷滾珠螺桿」,這種精密設備機械除日本外,僅台灣有能力生產,價格卻只有日本廠商賣價的四到五成。上銀科技深耕十多年,才突破國家形象迷思,成就一塊台灣精密設備的品牌「HIWIN 」 (上銀的英文名稱)。

不同於一般滾珠螺桿售價新台幣幾千元到幾萬元,獲得第十三屆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的「重負荷滾珠螺桿」,售價高達新台幣一百多萬元,原因在於這台機器不必像過去油壓式使用油料,省能源高環保,還具備散熱低溫功能。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形容這台機器的身價,「差不多像一台賓士車」。

滾珠螺桿主要用在3C產品、醫療器材的模具製造,搭配塑膠射出成型機時,往往因高速機械運轉產生高溫,「重負荷滾珠螺桿」不但載重力大,還能夠在模具高速射出過程時,具有降溫效果。

具備能力研發這種高精密機器,就憑藉卓永財帶領上銀科技團隊在技術上不斷求新求進,還有想要在日本、韓國等廠商間,出一口氣的骨氣。

日本、德國是精密機器發源地,在國際上提到精密儀器、機器,就會想到這兩個國家,而台灣早年在國際間的形象,還停留在生產消費產品上,正因如此,上銀科技有一段艱辛的研發和品牌建立的過程。

談到這裡,卓永財回憶起一段往事。上銀科技草創階段,曾到韓國展覽,當時一個韓國廠商到上銀的攤位參觀,撫摸著滾珠螺桿後,原本以為上銀科技是日本公司,當他知道上銀科技是台灣來的,竟然當著卓永財的面,質疑台灣公司的能力。

卓永財當下氣憤地想,上銀科技一定要好好做給韓國人看!因當年的決心驅使,現在的上銀科技滾珠螺桿已有世界第三的地位。

金融界出身的卓永財,當年是交通銀行紓困小組成員,要負責整頓財務危機的產業,因緣際會進入線性傳動業。他買下台中滾珠螺桿工廠後深刻體會到,這個公司經營不善,正是因為技術沒有累積、沒有自己的品牌,於是掌握核心技術的體認從此萌芽。

由於非科班出身,卓永財加倍努力用功。看著這幾年產業西進中國,他總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不要只想到西進,自己也要上進。過去銀行紓困小組的經驗,讓他體認到,很多台灣企業早年因為賺錢比較快,在企業規模成長後,經營者卻沒有跟著學習提升。

為了讓滾珠螺桿更有創新能力,卓永財常常跑書店,到國外出差也總是到大學圖書館看書或書店買書,另外也親身參與世界大展,從書中、展覽上不斷攫取新靈感。有些製程突破,正是從書本中融會貫通來的。

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卓永財會不斷和同事討論,有些專利就這樣討論研究出來。上銀科技重視研發,這一點是促使上銀科技從成立以來,就強調要努力進行資源整合,讓具有實務技術的高工、專科背景員工,和具有理論基礎的大學、研究所員工,在同一個崗位上合作無間。

不但如此,上銀科技在德國、美國、瑞士、捷克、日本都有分公司,全球資源整合更顯重要。其中,德國廠是上銀科技在西元1993年時,併購一家將倒閉的德國滾珠螺桿廠,雖然德國勞工成本高,但談到精密機器的研發領域,購併還是最快獲取技術的方式。

上銀科技積極研發,也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品的提升,這也是企業海內外資源整合以外,另一個產業上下游整合的例子。由於上銀科技製作滾珠螺桿的技術精密,上游鋼材原料的提供也相對考究,而產品的技術提升,自然帶動下游產業的生產效率。

例如,獲獎的「重負荷滾珠螺桿」,就是上銀科技為提供客戶最好的產品和服務,雙方同步進行技術開發而來,未來這款賓士車等級的滾珠螺桿,預計能夠小額量產。

由於日本對手企業是上銀科技目前唯一的競爭者,在日本企業保護色彩濃厚的壓力下,用來搭配滾珠螺桿或線性滑軌的機台等設備,日本供應商往往提供本國廠商後,有餘裕才會賣給上銀科技,這也迫使上銀科技必須擁有開發相關設備的能力。卓永財笑說,這都是被日人逼出來的!

研發創新的結果,上銀科技也扮演了整個產業鏈中「推與拉」(PUSH和PULL)的力量,推動下游客戶的研發能力、拉開產業的延伸面。

在台灣產業一片西進中國的潮流中,上銀科技卻是根留台灣、放眼國際的企業典範之一,高附加價值、具研發能力的產業在台灣發展。主要的原因在走精密線性傳動路線的上銀科技,資金成本相當高,也必須投注相當的研發經費,整個管理製程更是影響品質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卓永財舉例說,滾珠螺桿或線性滑軌製作過程不容許一丁點出錯,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只要中間有一個程序出錯,就必須重新再來,不能夠透過任何技術修飾。正因如此,上銀科技除了強調資本、技術密集外,也是管理密集的產業,整個製作的流程必須嚴格控管,如果員工因為情緒不佳犯錯,除了會被約談關心外,也必須負責。

這種資本、技術和管理密集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正是台灣亟需發展的領域之一。

創立於西元1989年的上銀科技,因為堅持研發創新,讓台灣從過去生產消費品的形象,進行蛻變,除了擁有高科技電子產品品牌形象之外,世界也慢慢把台灣的國家形象和精密科技相連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