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家同:台灣發展國際一流大學 須改善制度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九日電)對教育部今天公布「五年五百億」計畫審議結果,前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李家同指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並非只靠經費補助而已,必須有歷史能量累積,並從高教制度面做整體改善,否則五年五百億計畫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在教育部七月底進行「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初審前,李家同曾與多位知名學者,共同發表公開信給行政院長謝長廷,表示台灣高教不夠卓越,與大學制度有關,期待政府審查「五年五百億」補助對象前,從制度面徹底檢討並改革高教,否則在政府財政拮据之際,卻在幾年間以大量經費支持少數大學,對提升高教品質的實質效果有限。

李家同在教育部公布「五年五百億」審議名單後,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大學如果只靠大量經費補助「蓋大樓、買設備」,就可以成為國際一流大學,那麼「阿拉伯地區國家一定有很多好的大學」;頂尖大學並非只是靠經費挹注就可以達成,而須靠歷史累積。

他說,打造一所一流大學,與造一座橋是不一樣的,並非只要有經費就可達到目標,發展一流大學不是靠五年的經費投入就可以達到,而必須靠長時間發展。

教育部對「五年五百億」計畫入選學校的改進要求,包括建立彈性薪資,延攬國外頂尖人才任教、提升國際論文總數等條件;李家同質疑,如果把這些經費用來聘任優秀人才擔任老師,「那五年後怎麼辦」?獲選「五年五百億」計畫補助學校在五年後,重金禮聘前來任教的學者是否繼續聘任,聘任經費又在哪裡?

教育部也提出十二所獲補助學校,每年共擴增八百名大一學生招生名額,並增加甄選入學比例,發揮培育優質人才的功能,其中,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每年共擴增四百名,五年總共擴招兩千名;對頂尖大學逐年擴增招生名額,是否排擠其他大學招募新生,並造成菁英教育成為「通才教育」的反效果?

教育部常務次長呂木琳舉加州大學為例說明,加州大學九個校區學生數,佔全加州大學生人數的八分之一,十二所獲補助大學就算逐年擴增招生名額,總招生人數也只佔台灣大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四,因此並不會有菁英教育淪為「通才教育」的疑慮。

對此,李家同卻抱持不同看法,他提供數據指出,加州大學九個校區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每年申請人數高達四千四百人,申請者除了來自美國境內,還有世界各國學生,而錄取人數只有七、八十人,「申請者是和全球頂尖學生競爭」,而台大、成大、交大、成大一年頂多七、八十人報考資工所博士班,一半以上會被錄取。

李家同認為,「頂尖學校永遠是申請者多,錄取人數少之又少」,加州大學是向全世界招生,台灣各大學學生來源僅限於本土,「怎麼和別人比」。

他強調,要達到一流大學目標,不是只靠經費挹注,而必須檢視整體高教制度,「否則再多經費也只是浪費,五年五百億投資也是沒意義的事」。

因此,李家同呼籲立法院從嚴審查,為納稅人的錢嚴格把關,不要輕易通過動支這筆經費,從制度面徹底改善,才能讓台灣高教邁向國際頂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