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家同:台湾发展国际一流大学 须改善制度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九日电)对教育部今天公布“五年五百亿”计划审议结果,前暨南国际大学校长李家同指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并非只靠经费补助而已,必须有历史能量累积,并从高教制度面做整体改善,否则五年五百亿计划只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在教育部七月底进行“五年五百亿”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初审前,李家同曾与多位知名学者,共同发表公开信给行政院长谢长廷,表示台湾高教不够卓越,与大学制度有关,期待政府审查“五年五百亿”补助对象前,从制度面彻底检讨并改革高教,否则在政府财政拮据之际,却在几年间以大量经费支持少数大学,对提升高教品质的实质效果有限。

李家同在教育部公布“五年五百亿”审议名单后,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表示,大学如果只靠大量经费补助“盖大楼、买设备”,就可以成为国际一流大学,那么“阿拉伯地区国家一定有很多好的大学”;顶尖大学并非只是靠经费挹注就可以达成,而须靠历史累积。

他说,打造一所一流大学,与造一座桥是不一样的,并非只要有经费就可达到目标,发展一流大学不是靠五年的经费投入就可以达到,而必须靠长时间发展。

教育部对“五年五百亿”计划入选学校的改进要求,包括建立弹性薪资,延揽国外顶尖人才任教、提升国际论文总数等条件;李家同质疑,如果把这些经费用来聘任优秀人才担任老师,“那五年后怎么办”?获选“五年五百亿”计划补助学校在五年后,重金礼聘前来任教的学者是否继续聘任,聘任经费又在哪里?

教育部也提出十二所获补助学校,每年共扩增八百名大一学生招生名额,并增加甄选入学比例,发挥培育优质人才的功能,其中,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每年共扩增四百名,五年总共扩招两千名;对顶尖大学逐年扩增招生名额,是否排挤其他大学招募新生,并造成菁英教育成为“通才教育”的反效果?

教育部常务次长吕木琳举加州大学为例说明,加州大学九个校区学生数,占全加州大学生人数的八分之一,十二所获补助大学就算逐年扩增招生名额,总招生人数也只占台湾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四,因此并不会有菁英教育沦为“通才教育”的疑虑。

对此,李家同却抱持不同看法,他提供数据指出,加州大学九个校区资讯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每年申请人数高达四千四百人,申请者除了来自美国境内,还有世界各国学生,而录取人数只有七、八十人,“申请者是和全球顶尖学生竞争”,而台大、成大、交大、成大一年顶多七、八十人报考资工所博士班,一半以上会被录取。

李家同认为,“顶尖学校永远是申请者多,录取人数少之又少”,加州大学是向全世界招生,台湾各大学学生来源仅限于本土,“怎么和别人比”。

他强调,要达到一流大学目标,不是只靠经费挹注,而必须检视整体高教制度,“否则再多经费也只是浪费,五年五百亿投资也是没意义的事”。

因此,李家同呼吁立法院从严审查,为纳税人的钱严格把关,不要轻易通过动支这笔经费,从制度面彻底改善,才能让台湾高教迈向国际顶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