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拼命從美國挖人

弗倫奇 著 楊莉藜 編譯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1月1日訊】[作者簡介] 霍華德﹒弗倫奇(Howard W. French)《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撰寫有不少頗具影響的中國報道。

中國試圖在十年內把頂尖大學建設成爲世界一流高校。爲此,政府不惜花費數十億美元吸引國外的知名學者,建設一流的實驗室。中國把建設一流大學看作國家強盛的象徵。在復旦大學的百年慶典上,吳邦國說:“建設一流大學越來越成爲國家整體實力的標誌。”

物質利益 + 愛國鼓動

中國建設一流大學的模式很簡單:從海外華人和華裔中招募一流科學家,配備一流的實驗室,招徠一流的學生,再給予相當大的自由空間。大多數來到中國的科學家拿到了與在美國的收入相當的薪水,也有的人是看中了中國低廉的衣食住行條件和良好的實驗設備。

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是美國的頂級電腦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去年,清華大學跟姚接觸,希望他到清華領導一個電腦研究課題組。姚二話沒說就離開了美國的頂級大學,來到了出了中國就沒有幾個人知道的清華大學。談到自己的選擇,58歲的姚說:“要說愛國主義起了作用,確實有點兒。即使條件相當,我也很難想象會選擇別的地方而不選擇中國。”姚生於上海,長在臺灣,而學術事業則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許田(Tian Xu)是耶魯大學培養的科學家,現在仍然在耶魯任教。但他同時在復旦大學領導一個實驗室,對轉基因問題進行開創性研究。8月12日出版的《細胞》雜誌,刊載了他在復旦大學的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這本聲名卓著的科學期刊還是第一次把一個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列爲封面報道。

北京大學吸引了麻省理工大學的頂級數學家田剛(Tian Gang),爲他在北大建立了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據北京大學官方統計,該校40%的教工都曾經在海外,主要是美國,接受過培訓。

沒有學術自由,前景並不樂觀

1998年,江澤民政府決定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從那時起,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增長到兩倍多,到2003年達到104億。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裏,中國急速提高了高校在校生的數量。1978年,大學生數量占人口的1.4%,現在則占到20%左右。全國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總人數10年內增長了5倍。僅僅在工程學方面,中國每年畢業442,000名本科生,48,000名碩士研究生,8,000名博士生。

但是,除了北京大學和其他不多幾個高校外,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實在屈指可數。缺乏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落後的關鍵。連中國人自己也轉彎抹角地承認,政府對學術爭論的種種限制阻礙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林建華說:“目前來看,我認爲中國沒有哪個高校能在自由言論方面和西方國家的名校——比如,哈佛、牛津——相比的。我們在盡力爲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氣氛,但是要做得好需要時間。不止是十年八年,也許得一到兩代人。”

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說:“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特色,匯合起來就像一支交響曲。可是中國的大學都想成爲綜合大學。都要建醫學院,搞很多的研究生。都想當鋼琴,那曲子就沒法再演奏了。”楊現在在寧波的一家實驗性大學當領導,他也批評了中國的研究人員沒有自由可言。他警告說,如果沒有良好的研究氣氛,海外的大家即使被吸引過來,也呆不了太久。

“在普林斯頓大學,一個科學家可以花九年的時間一篇論文不發表。然後突然解決了一個360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人會在意你這九年幹了什麽,人們看重的是你對工作的專注和投入。在中國,沒有這種精神。”

復旦大學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說,中國文化常常希望快出成果,(編者按:中共五十年的統治造成了中共的文化,講急功近利,但這不是中國的文化。)這往往會破壞研究的質量。“中國的專案總是短期的,比如3年。讓你寫出一本書,一本大書。在真正的研究中,你得給人家自由讓人家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你希望得到的研究成果。”

葛劍雄還補充說:中國的教育頗多磨難,原因就是教育“總被人看作一種政治工具”。

中國政府一向嚴控高校,對電子公告板和網路討論組進行審查,最近香港的官員訪問中山大學,政府禁止學生和他們自由交流。

中國不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和現成的教條。中國迄今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這恐怕是原因之一。中國一些最優秀的學者指出,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大膽而又有創新精神的思想家。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最大的成績是使兩億多人脫貧。”許博士說,“不過,中國尚未意識到的是,如果中國想繼續發展,僅僅著重數量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革命性的精神,使我們能衝破教育爲做官的文化。我們必須學會激勵真正的創新精神和獨立的思想,獎掖真正的學術研究。”

── 原載《紐約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遭遇最强「寒流」
中國高校研究生成導師小工
中國農民要工作十三年才供養得起一名大學生
台大學生聲援中國BBS言論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