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馬克思主義工程」往哪裡去?

管見

標籤:

【大紀元11月21日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推動“馬克思主義工程”,那些一向喜歡從中共行為中尋找蛛絲馬跡、挖掘某種跡象的人們,自然對此不能放過,他們認為“這一個動作背後的政治能量絕對不容小看”,並猜測胡錦濤可能是“以馬克思對付江澤民”。

而那邊廂,武振榮先生剛剛完成了從民運角度論述馬克思主義的大作,他被胡錦濤此舉激怒,迅速撰文抨擊,斥為“中國最大的‘豆腐渣工程’”,認為胡書記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來源於“‘總書記的交椅’”,而“一個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去設計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工程’──這就是我們中國社會的悲哀、中國人民的悲哀和中國歷史的悲哀 ”。

事情其實很清楚,“不爭論”無法長久地維持下去,中共既然堅持著馬克思主義,又轉變到實行市場經濟,就遲早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下些功夫,同時,這樣做時當然會有其政治上的考慮、意圖和作用,而後者,恐怕實際上決定著這個所謂“工程”的方式和命運,或者說,它的涵義和限度。從這一理論建設的“工程”成果要由學術諮詢委員會與政治局常委雙重“審定”,即可見一斑。

從“三個代表”思想推出後的遭遇,實際上已經顯現出中共在理論上的尷尬。所謂“三 個代表”思想,充其量是在共產黨建黨理論方面提出了一種說法,卻生拉硬扯地要作為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之類,足以見得“史達林-毛澤東化的馬克思主義”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不再有什麼希望了──沒有真本事在經濟、政治及社會文化等方面提供新的理論,只好以建黨理論上的說法來充門面,而黨的狀況又恰恰是處在普遍性腐敗的嚴重關頭。中共的新領導人動起“馬克思主義工程”的腦筋,應該說是很有幾分迫不得已,但也還算是聰明,看來似乎是明白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畢竟不是用什麼“三個代表”之類就可以搪塞得了的。

然而,馬克思學說的發展,如果不只是在政治的制約與扭曲下調製一種理論雜燴,那麼,其中自由的、批判的精神就不可或缺。做工程,其靈魂體現於它的設計藍圖,而所謂 “馬克思主義工程”,其靈魂須體現於馬克思學說本身的自由的、批判的精神。缺乏這種精神,即如武先生所說,只能是一個新的、理論中的“豆腐渣工程”。從中共本身來看,這一工程要避免成為“豆腐渣工程”,實在是太困難了。

馬克思25歲時在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到目前為止,一切謎語的答案都在哲學家們的寫字台裏,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張開嘴來接受絕對科學的烤松雞就得了。……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推斷未來和宣佈一些適合將來任何時候的一勞永逸的決定,那末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

如果所謂“馬克思主義工程”要避免成為“豆腐渣工程”,要避免落得個烹製馬克思主義“烤松雞”的下場,則參與該工程的人們即須有自由的精神,須有勇氣如同馬克思那樣,“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但是,既然“工程成果”要經中共政治局常委那些當權者來審定,這個“工程”的前途也就不大美妙了──因為這一以馬克思名字命名的“工程”只能以背離馬克思精神的方式來進行。

或許,這樣說有某種武斷的意味,畢竟那“工程”尚在進行之中,真有什麼奇跡發生,也說不定呢。

那麼,從那“工程”作為工程的角度,在這裏可以設想一下:

作為工程的基礎,清理地基是不可避免的,亦即,須清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恢復其本來面貌,將馬克思學說與種種的偽馬克思主義貨色,區別開來。

同時,根據各國,特別是俄國、中國的實踐,根據當今世界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變化,對馬克思學說有所建樹,有所發展。

顯然,清理的工作極其重要。時至今日,沒有清理的功夫就談不上發展。所謂“三個代表”思想之所以貽笑大方,實在是因為人們不曾見中共下過清理的功夫,也就不清楚那 “三個代表”究竟是個什麼。

要清理地基,就要正視一些基本問題:

科學社會主義,在馬克思身後被弄得最為混亂不堪,實際上已經需要再做一部新的“哥達綱領批判”,將共產黨對馬克思學說的歪曲、篡改一一地清理出去。

首先,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脫胎於”資本主義,沒有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孕育不出社會主義及其計劃經濟。這是《哥達綱領批判》的一個極其明確的觀點。馬克思以此文來批評德國工人党的綱領,是很不尋常的舉動,今天的共產黨同樣應該引為鑒戒。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足的國家,出現革命形勢時可以展開革命實踐,因地制宜地推進社會改造,但是,生搬硬套理論而使之成為教條,生搬硬套社會主義的制度規定和計畫體制,特別是努力使它們一度取得輝煌成就,則形成運行慣性,貽害無窮。

第二,剩餘價值理論揭示的資本主義崩潰,乃“盛極而亡”:資本追逐剩餘價值,一方面使得常規性勞動轉化為機器操作,人的勞動轉向以創造性勞動為主,另一方面,必要勞動比例逐漸下降,直到變得微不足道,人類勞動基本上成為“剩餘勞動”,或創造性勞動、自由的聯合勞動,從而,價值生產作為經濟形態的合理性消失,為更高的形態(計劃經濟)所取代。

在此過程中,社會經濟顯現出社會化的趨勢,股份制的發展使得資本的私人性質已徒具外殼,而當股份制也無法容納生產力發展時,國有化會成為解決矛盾衝突的形式或線索。

社會主義經濟作為非市場經濟,是一種理論判斷,尚在接受實踐的檢驗。國有化,則在東方社會有悠久的傳統,須避免舊制度、舊習慣死灰復燃。

現實的社會主義改造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改變而展開,奉國有制度為神明,但卻缺乏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發展的一系列變化過程,當然無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與失敗。

第三,無產階級專政。這一對付資產階級反抗的過渡時期,因為“國家消亡”理論被共產黨放棄而擴大到了整個社會主義時期,且有發展為“全面專政”的強烈趨勢,恐怕是馬克思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了。實際上,恩格斯晚年正面論述工人政黨參與議會政治,已經表現出馬克思學說創始人在放棄“不斷革命”論之後面對資本主義展現的發展潛力,在政治理論方面也有新的思考,而普列漢諾夫晚年因現實變化,特別是知識份子作用的變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可能失去其合理性,考茨基進而確認“知識份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列寧在取得政權以後也開始對無產階級專政作新的論述,這整個的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卻與史達林-毛澤東式的專政觀念發展根本背道而馳。

筆者以為,在上述諸方面正本清源,做出深刻的分析,為今日發展馬克思學說必不可少的工作。

中共的“馬克思主義工程”能夠端出何等的仙丹妙藥,尚不得而知,現在知道的,據說是把“一些過去認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現在被放進去研究”,例如“人的全面發展 ”的觀點,“還有馬克思關於全球化、世界市場的思想,恩格斯和列寧晚年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些看法”。

呵呵,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啊。

“全面發展”?中共其實有自己的“全面發展”的觀念,即毛澤東所謂人的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而馬克思等人主張的、在《共產黨宣言》裏寫得明明白白的,分明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工程”中,還在回避“人的自由發展”,不是很滑稽嗎?

“全球化”?《共產黨宣言》生動地論述了市場經濟全球化,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即以此為背景,著名的“至少幾個先進國家的工人共同發動革命”也正是以此為依據,且問題恰恰在於,這意味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背離了馬克思學說,現實社會主義的全部實踐也因此而顯現出其本質的非現實性或非合理性。可憐的是,中共現在看來已顧不得這許多了。

“恩格斯和列寧晚年思想”?恩格斯晚年思想,放棄“不斷革命”、正視資本主義發展潛力以工人政黨參與議會政治,是其重點。列寧晚年思想,以新經濟政策的分析而展開對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重新思考,也獨具特色。面對這種真正有理論發展意義的先例,中共的“工程”能不能避免成為“豆腐渣工程”,可真是很要命的檢驗呢。

…………

可以看到,倘若認真的話,中共的這個“工程”風險是很大的,弄得不好,會把中共自己其實不懂馬克思學說、對其精神根本隔膜的真實嘴臉,更清晰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不過,所謂“過去認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云云,卻是很傳神地顯示出,中共慣於為其需要而任意裁剪、歪曲馬克思主義,真實的理論風險對它來說也許根本不成為問題,充其量只是表明,它所謂“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只是冠冕堂皇的謊言而已,它本身如今已是越來越赤裸裸地依恃權力,淩駕於社會之上。這樣的話,似乎不必再說什麼了,人們盡可以拭目以待,等著看中共的“工程”表現。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管見:香港,民主發展的嚴重時刻
管見:細究「一國兩制」的「立法原意」
管見:左派的正途
管見:趙紫陽身後的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