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參加國際隧道研討會 台灣學生體會深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聲肇台北九日電)參加國際隧道研討會的台灣土木工程學生從各國專家發表的論文,體會到工程的設計與建造,不能自我侷限在現有的科技與方法,而應「預想」未來科技與材料等科學的發展,運用到各項工程上。

「長隧道設計、施工及營運國際研討會」七日起一連三天在福華文教會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行,來自十八國的學者專家共發表一百二十多篇論文;明天他們將前往雪山隧道實地參觀。

參加這項隧道工程界盛會的台灣大學土木系研究生李宏輝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這幾天他最大的心得就是,設計、建造某一項工程時,不要受限於既有的科技與方法,而應朝未來的科技發展著想,例如奈米材料的誕生,也許會提供一個新的設計與運用理念。

要取得最新的科學資訊,像這樣外國專家齊集國內的場合顯然十分難得,而這是中華台北隧道協會歷經兩年的籌備,在交通部國工局鼎力支持下才辦成的研討會,李宏輝說,除了多舉辦類似的活動,或從出版界收集新資訊,也可以多派出學生、學者、官員到國外收集資料,提供業界參考。

同系的李國誠說,聽了來自日本、希臘、瑞士、美國等國專家的專業報告,他覺得不同的地形、地質,要用不一樣的方法施工,不過,別人的經驗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李國誠指出,這他從次研討會得知「鑽隧道機」的妙用及侷限,雪山隧道施工期間,就因為地質變化太大,「報銷」了一台昂貴的機器。他並感嘆,會場四周「賣東西」(促銷相關器材與服務)的攤位似乎太多,若能更集中於「學術研討」就更完美了。

李宏輝也說,雪山隧道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施工十多年來,不斷克服非常困難的地形,工程界對沿路的地質,無法十分把握,異常堅硬的四陵砂岩和岩石當中隱藏的水包,就是造成施工單位耗損一台「鑽隧道機」的元兇,施工人員只能邊施工邊累積經驗。

這兩位準工程師另一個共同感受是,歐洲的專家都很重視隧道火災的防範,也不吝於分享經驗必提醒各國的工程及營運人員注意,台灣即將開放長達十三公里的雪山隧道,相信當局者已注意到這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