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現狀和前景分析

伍凡

標籤: ,

【大紀元12月11日訊】如何觀察中國經濟?分成兩派,A派和B派。A派認爲,中國的經濟發展不錯,每年的GDP增加都在8-9%之間;B派認爲中國經濟雖有發展,但有嚴重缺陷和危機。

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和《時代》(Time)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得出不同結論:

1.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在5月9日刊出一文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未來是屬於中國的嗎?)。美國《時代》周刊(Time)在6月27日刊出一文A New China Rises(一個新的中國興起)。很明顯,這兩篇文章是站在A派立場上來觀察中國。A派認爲,中國現在的GDP值是1.6兆美元,預期在今後15年內GDP增長3倍,在2015年超過日本,在2039年GDP超過美國。

2.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 (Newsweek International) 11月28日 刊出一篇文章:China’s too-hot economy is prompting firms to look elsewhere to invest. (2007年中國GDP增長將降至3%? 跨國公司紛紛撤離)。中國經濟現在過熱,鋼鐵、水泥、煉鋁製品及汽車産能超過市場需求,勢必迫使GDP要在2006年降至5%,2007年降至3%。果真如此的話,中國社會將發生嚴重動蕩。

半年不到,3篇分析中國經濟的文章得出相反的結論,爲什麽?是作者的觀點不同,還是中國經濟狀况發生了變化?可能兩者都有。

讓我們從中國官方流露出的資料著手分析。

第一,現狀:

2005年11月17日溫家寶主持《中國生産力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潛藏三顆不定時炸彈: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會保障。

一、能源安全

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應安全爲主的局面,石油淨進口率絕對不應超過50%,超過50%就屬於石油供應不安全,理論上應該控制在30%以內。

然而,中國自1993年以來,淨進口石油依賴度從0.45%飆升至11.5%。而且,按照中國進口石油的速度預測,到2010、2015和2020年,中國石油淨進口率下限將分別達到54.4%、57.4%和59.7%。能源危機可能隨時爆發。

大部分重要資源人均占有水平,中國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甚至1/5,但是,過去的20多年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却增長了2.6倍,而且,未來肯定是一個繼續增長量。2003年,中國創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是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分別約爲世界消費量的7.4%、31%、 30%、27%、25%和40%,可見,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一種低水平的、以能源巨額消耗爲代價的竭澤而漁似的增長,這種增長的速度越快,危機和危險來臨的速度就越快。

不到100年,中國的煤炭將採掘殆盡,不到14年,中國的石油將開採殆盡,不到32 年,中國的天然氣將開採殆盡;在這裡,我還沒有計算因爲能源資源採掘消耗過程中造成的新的災難和其他問題。可以說20年,30年後的中國,甚至更早或者更晚,要麽會因爲資源匱乏造成經濟的大衰退,要麽只有走窮兵黷武的道路。

二、金融安全

金融系統改革複雜、曲折,不良資産壞帳情况,還拿不出一份較完整的報告,金融還處於隱憂狀態。據統計,到2005年,央行難以收回再貸款已高達18,000億元。大量財政風險可能轉化爲金融風險。據估計,目前全國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占GDP的10%。地方債務風險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爲威脅我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頭號因素。

統計顯示,到2004年國內M2/GDP已經達到了185.48%,大量金融風險向銀行體系集中。高達11萬億的存款、4萬億值的金融債券、市場貨幣發行量常年超過40%,受制於政治、社會穩定與否;

正規金融部門的低效率導致金融體系「體外迴圈」嚴重。目前中國大量存款人正在逃離正規的銀行體系,轉而把錢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規金融系統中,並威脅到國家的銀行系統。據估計,中國地下金融規模大致接近正規金融規模的1/3。

三、社會保障

“房改是把口袋掏空,教改是把兩老逼瘋,醫改是要提前送終。”

1. 住房費用貴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8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爲1.0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0.5%。

1至8月份,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爲2,996元/平方米,辦公樓平均銷售價格爲6,786元/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平均銷售價格爲5,223元/平方米。

經濟學上,衡量一個國家的窮富差距,有一個名詞叫「基尼係數」。據有關專家研究分析,這一數位在我國的發展情况是:1978年爲0.18,1988年爲0.382,1994年爲 0.467,而最近個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係數分別達到了0.529和0.561。而按照國際慣例,這一數位在0.3以下爲最佳狀態,在0.3至0.4之間爲正常狀態,超過0.4爲警戒狀態,達到0.6則屬於社會動亂隨時會發生的危險狀態。

假如我是個農民,想要在上海那郊區買套像樣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種1,000年。假如我是個工人,沒有下崗,一個月拿800塊錢,不抽烟,不喝酒,不結婚,不吃飯,要買那樣的房子,得連續工作100年。假如我是個公務員,混得很一般,一個月2,500塊,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飯,還不貪污,不受賄,不挪用公款,要想買那樣的房子(同樣,房價不上漲),我得熬上33年。

2. 教育費用高漲

中國高校學費10年翻20倍。

中國大陸的學費是全世界最高的。他說,在10年內翻漲約20倍的學費,主要是由家長負擔。一位大學生四年學費至少要花28,000元人民幣,如再加上生活費會更高。這樣的花費約等於一位農民13年的收入,也就是說,一位農民要在田中辛苦13年,才供得起一位大學生4年的基本花費。

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目前,中國的教育投入約占GDP的3%,低於世界平均5%的水平。中國每年用於公車和公款吃喝的錢就達6,000億元,只要壓縮1/3,就可以解决農村孩子讀不起書的大問題。

3. 醫療保險缺乏和醫療費用高漲

據零點公司的調查,中國66%的城市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在農村則更高達80%,而醫療保險所覆蓋的人群僅占我國總人口的6%。衛生部最新公布的資料表明,我國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

過去20多年間,中國的衛生總費用從1980年的143.2億元,急速上漲到2003年的6,623.3億元,漲幅高達1,500%。當然醫療費用的上漲有通貨膨脹等多方面原因,但如今大量藥品價格虛高,已是不爭的事實。

印度人看病不要錢,掛號手術全免費。

4. 全國工資在GDP的總量逐年下降

從總體上,在所謂高速「經濟增長」中,全國的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重却不斷下降。改革以來,其比例,從最高的1980年的17.1%,幾乎是「穩步地」下降到最低的1998年的11.7%。足足下降了5.4個百分點。所以說,統計和資料已經清楚地表明,在經濟學家大肆鼓吹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人民的「合法的」勞動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這是一個鐵的事實。

四、環境生態污染

中國正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今年早些時候,中央政府的一份報告說,中國的七大河流中有五條嚴重污染。在排放二氧化碳的問題上,中國的排放量被認爲占全球第2位,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就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而言,據一份科研機構的調查顯示,由於工業發展的快速,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已日趨嚴重,長江三角地區已經發現鎘米、鉛米、汞米等,這些大米中的重金屬超標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大米鎘成分竟然超標了15倍。

生態環境污染極爲嚴重,松花江水染污爲最新一案。

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在於中央政府的指令,而是和地方官員有關,因爲他們不願意爲遵守環保法規而放棄短期的經濟利益。

五、水資源危機

中國水資源危機的嚴峻性和緊迫程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一屆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上說,中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而且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中國水行業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水資源短缺,這主要體現在大的城市,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北城市。另一方面是水環境惡化,我們叫作水自己缺水,也就是說雖然有水,但是水不能用,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水危機實際上是指一方面水資源本身不够用,另一方面有水的地方的水不能使用。」

六、三農問題和農業人口出路問題

農村剩餘4億以上勞動力出路的安置;在部分地區已具備造反的各種氣候。

七、人才缺乏

整體科技發展、科技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和經濟增長脫節,也落後於國際水平。

八、經濟發展快,無規則,效率低

國民經濟發展增長快,但混亂、不規則、失控情况繼續擴大、積壓;國民經濟發展增長快,但混亂、不規則、失控情况繼續擴大、積壓;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偏高,重覆投入。有的地區失控造成損害,地方工程、首長工程産生;

九、大學生就業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城市中青年就業及今後每年25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人口老齡化將衝擊社會保障體制。2004年年底,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已達到1.115億人,占人口總數的8.58%,已超過人口老齡化的極限。這將對未來的社會保障體制造成嚴峻的挑戰。

十、2007年全面生産能力過剩

自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中國工業消費品的供求逐步呈現出全面生產過剩情况。在工業生産資料方面,製造業中的加工業長期以來就是「長線」,由於住宅和汽車等新一代耐用消費品主要是依托重工業提供,所以形成了上游能源、礦產和原材料等少數幾個産業的相對「短線」,並促使價格大幅度上揚。但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以來,大量社會資本迅速流入短線部門,很快就形成了新的供給能力。因此,製造業中的短線部門將在本輪投資周期過去後,也轉成「長線」。

綜合各方面的資訊看,鋼材、鋁材和水泥等從年初以來就出現了過剩,引起價格大幅度下跌。煤炭最近也開始出現過剩情况,不同品種的産品價格下跌了10%~20%。電力供求缺口去年爲3,500萬千瓦,目前已縮小到2,000萬千瓦,缺電的省份也從去年的25個减少到目前的18個,估計到今年年末,缺口會進一步縮小到1,000萬千瓦以內,因此至多明年就可以達到供需平衡,2007年也將開始過剩,所以到2007年中國將沒有「短線」部門。

2007年,可能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生産能力集中釋放,生產過剩可能會來得很猛烈。過去投資是以國有單位爲主體,本輪投資却出現了非國有爲主體的情况。去年非國有投資比重爲65%,今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1%。由於非國有部門的投入産出比在許多情况下比國有單位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而本輪投資周期(2003~2007年,年均增長率按20%計算)的名義投資累計額可能高達35萬億元,相當於「七五」至2002年的總和。生產過剩的陰影正在逼近。

第二、中共政權對經濟現狀的對策:

一、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企圖改變中國經濟現狀。《建議》分爲6個重點。

這個「規劃」制定在今後5年的經濟活動有6個重點。

(1) 推進經濟增方式的轉變
(2) 調整優化産業結構
(3) 解决三農問題
(4) 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
(5)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6) 切實加强和諧社會建設

二、12日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了2006年8項主要任務

(1)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
(2)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 全面增强自主創新能力;
(4) 大力節約能源資源;
(5) 繼續推動東中西良性互動;
(6) 加快推進體制改革;
(7) 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8) 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第三、中共一黨獨裁專制制度對經濟發展嚴重破壞

上面列出經濟嚴重問題和中共政權書面計劃對策,試問能解决問題嗎?筆者認爲,在現有中共體制下,經濟問題會愈來愈嚴重,而不是减輕或消失。理由如下:

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近30年,發展出一套粗放型、資源投入增長型、高資源能源消耗型、利潤低回報型、産品多重覆型、勞力密集型、低擋下游産品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成爲低擋産品的世界加工廠。粗放型經濟模式特別適合於中共一黨獨裁專政體制。用全民資源、國家財政、賠上子孫後代的生態環境,抄襲世界各國都不願接納的「垃圾工業」和「夕陽工業」,中共官員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經濟,這是符合中共統治本性。

形成這個模式有多種因素:首先,中共自建立政權之後,中共從未建立過一整套深思熟慮、詳細論證的國家發展戰略規劃,過去所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僅是政治意識形態誤導經濟發展、强調經濟爲政治服務,造成多次經濟大起大落。最著名的經濟思想是「蘇聯的今天是中國的明天」、「重工業發展優先」、「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土法大煉鋼鐵」、「人民公社是天堂」、「15年趕超英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以及「小康社會」。

在這些經濟發展思想主導下,必然是僅顧眼前的、急功近利的、不顧成本、不顧效率、不顧民生及環境保護,追求的是短期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不可能有長期穩定的、持續的、高效率、環保綠色型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大量引入美、歐、日本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線。但中共培養出來的經濟和科技官員,特別偏愛引進外國硬體,直接抄襲外國産品,很少引進歐美和日本的生產線軟體,加以消化,改進軟體,創製成自己的産品。可見中共官員和企業管理層不願意下苦功夫自創産品。相反,韓國引進IT産業不比中國大陸早,但韓國特別偏重引進軟體,加以消化,逐漸形成自己的産品,使韓國成爲IT産品强國,特別是儲存器生産世界大國,還有平板電視機、小轎車、巨型貨輪在世界貿易鏈上占有一席。爲什麽會這樣呢?韓國特別重視教育和産品創新。而中國正好相反,不鼓勵中國百姓擁有獨立思考,打壓言論思想自由,不鼓勵創新,這和中共統治下的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教育體系都有關。並且養成盜版習慣,以偷襲外國或別人的智慧產權爲出發點。向世界各國派出大批經濟技術間諜,盜取技術情報。這樣一來,怎麽可能走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道路呢?中共的官員們對發展經濟大都採取「短、平、快」的模式,使用一切手段在最短的時期內賺最多的錢。「唯錢至上」,極少有中共官員去思考中國經濟發展的總戰略,極少有企業經理們大力支持產品開發研製和創新。幾十年來一直維持所謂的唯物主義觀,實際上就重視硬體,輕視軟體,只見物不見人。

由此可見,在上述歷史和意識形態的條件限制下,五中全會要求在今後5年內,把中國大陸經濟從幾十年的習慣道路上,將粗放型經濟改變爲節約型經濟,這在文件上做做口號形式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地方政府和大中型國營企業經理們不配合,不執行,所以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從地方官員和企業管理經理們來看,他們可以從國家銀行獲得大量低息貸款,可以政策性不繳還貸款,還可以保持官位從中獲利,那他們爲什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改造經濟呢?對他們而言是無利的苦差事,不會有幾個地官員們和企業經理們去拚命的。原因很簡單,企業是公家的,輸贏無所謂,官位是自己的,有官位必有權,有權必有利。這和私人企業的經理們的處境完全不同。

當粗放型、資源投入增長型、高資源能源消耗型、利潤低回報型、產品多重覆型、勞力密集型、低擋下游産品加工出口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改變,則金融體制就不會徹底改變,產品創新研製體制就不能建立,節省能源型的生産體系也無從建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的最關鍵是中共官員還根本沒有私營企業家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官本位來運行經濟是不會成功的。

二、中共中央和地方的利益不平衡,各有各的利益集團,地方諸候不聽命於北京。抵制宏觀經濟調控,反抗綠色GDP主張,根本忽視環境生態保護是最典型例子。

三、貪官污吏勾結商人,形成結構性腐敗,任何中央政令只要不符合利益,一律拒絕、抵制、歪曲、製造地方「土政策」來對抗。中央政令不出中南海是中共的致命弱點。

四、三農問題是致中共於死地的嚴重問題,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解决不了「三農問題」的。「三農問題」的最終根源是中共獨裁統治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問題,不改變制度,列出一大堆改善農村的措施和政策是治標不治本,根本不可能解决「三農問題」。

差距巨大的城鄉差別日趨嚴重,剝削農民,壓制農業和輕視農村這是中共幾十年的既定政策。事至今日,農民反抗是理所當然的。

農民是「二等公民」,近60年在中共統治下是農奴,不徹底解放農奴,中國經濟的「內需」是無法提高的,也就無法根本解决中國經濟要依靠國際市場和國家投資的問題,無法走出現在粗放型經濟模式。

六、中共政權發展經濟的目的是求統治合法性、求政權穩定和保持官員們的官位,根本沒有把百姓生命財産、生態環境、持續發展、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等放在施政的第一位。由此主導思想而産生的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生態環保問題不會中斷和消失,並且矛盾會愈來愈大。

中國大陸社會根本不存在和諧社會,《規劃》用的小題目是「切實加强和諧社會建設」是一種打馬虎眼的寫法。據知,五中全會上,中央委員們對和諧社會的議題爭論不休,沒有達成協定。

事實上,在中共獨裁統治下,中國大陸社會是分裂的,社會矛盾重重,各階層嚴重分裂:城鄉差距加大、貪富差距顯著、政府百姓對立、弱勢階層擴大、道德良心破裂、天人不合一。

第四、結論: 對中國經濟長運不看好

宏觀經濟最大的挑戰啊,就是財富分配不均,你生產了這麽多東西,不可能讓大家都共同享受,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中央和地方對經濟發展手段的取向不一致,所以中央控制不了地方,就產生了一個共產黨內部統治對經濟發展控制的一個巨大的矛盾。這個就是會產生中國中央窮地方富,地方就不聽中央的,政權會產生分裂;第三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外資越來越大量的進去,現在已經逐漸控制到金融系統,這個對中國來講是非常非常危險的,那麽到最後呢,會發展到很少量的外資會控制中國的廣大面積的金融系統以及經濟系統,這對中國來講,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最後一點我要談的就是中國的儲備人才不够,發展經濟要靠人才靠資源,靠土地靠水,那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而中國人才大量的外流,到現在呢,中國現在發現人才不够了,現在正在採取措施,用高價收買外國的人才回來,包括華裔的人才留學的人才要回來,這個措施能不能成功,我是打問號,因爲中國發展人才以及使用人才的措施,根本是跟中國的政治是分不開的,所以這幾個因素啊,會絕對影響到中國宏觀長期的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成語故事:吳牛喘月
李家同:公元一萬年
病毒專家稱中國各角落都有禽流感病毒
謝勤益:明年面板景氣比今年更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