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里克談美中關係用詞難倒大陸官員學者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七日專電)美國副國務卿左里克九月二十一日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募款餐會上演講分析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發展,期許崛起的中國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stakeholder」,這個有「合夥人」意味的財經用詞的中文翻譯,卻難倒了中國大陸的官員及學者。

華爾街日報駐北京及華府的記者指出,由於左里克不只一次提到「stakeholder」,而這個用詞在中文裡還真難找到完全貼切的對應詞,大陸的官員和學者無法確實解讀左里克的意涵,也因而猜疑布希政府對中國的觀點。

左里克九月底的演講之後,不只是美國學者訪問大陸時經常會被問到「stakeholder」的含意,大陸學者到華府也會提出這個問題。美國國務院在美國政府官方網站的中文網頁上將這個名詞翻譯成「利益相關的參與者」;一些中國學者卻認為,如果中國要成為左里克期望的和負責任的「stakeholder」,中國的利益可能受損,所以「stakeholder」應被解讀為「利害攸關的參與者」。北京方面倒沒有官方版本的翻譯。

左里克和中國副外交部長戴秉國七日及八日在華盛頓會談。左里克最近以來有關中國「和平崛起」的談話對於中國武力的擴張、和不平衡的美中經貿關係多有著墨,預期他在會議中也會提出對於一個負責任的「sta-keholder」的期望。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官員談到,華府與北京關係時的用詞,常常因為英文和中文之間的轉換未必能找到貼切的翻譯,而讓人有揣測甚至玩弄文字的空間。一九九五年美中關係有些不平穩,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建議美國與中國之間有「engagement」,中國方面會說英語的人就弄不清楚柯林頓用這個詞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意思,因為「engagement」可以譯為「兩軍交火」,也可以譯為「訂婚。」

一九九九年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期間,許多中國官員感覺「win-win」的意思很難理解,現在中國官員倒是經常在演講時提出他們對「win-win」的中文解讀–「雙贏。」

藉著譯文玩弄文字的一個例子是:北京與華府在一九八二年簽署的聯合公報。英文版本中提到美中關係的基礎是:「U.S. acknowledged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北京官方的中譯把「acknowledge(認知)」譯為「承認」。事實上,在外交措詞上,這兩個詞絕不相同。此外,二零零一年美國偵察機與中國軍機空中擦撞事件,事後美國發表聲明,表示「遺憾(regret)」,中國方面的翻譯卻有「道歉」的意味。

相關新聞
析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的對華政策講話
從拉姆斯菲爾德訪中看美中關係
新書《10億顧客》:老外是這樣看中國的
布希:美中關係很複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