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杜正勝扎根本土不怕吃苦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特稿

台灣新內閣歡喜上任之際,新閣揆卻透露正名將暫緩,教育部長杜正勝更一度遭點名「留校查看」,許多教育團體紛紛出面聲援,網路也出現連署支持行動,呼籲教育台灣本土化的艱鉅工程不能中斷,使得教育部長再度成為備受矚目的內閣首長之一。

上任八個月,杜正勝推動落實以台灣為中心的文史課程改革,因此成為第一位遭受炸彈威脅的教育部長,也成為第一位特支費遭在野立委點名刪除的部會首長。

但在台灣歷史上,他也是第一位確立台灣史可正式在高中獨立成冊的教育部長,教育施政主軸中更首次正式納入「台灣主體性」條文,讓百萬學子可以真正從生活其中的台灣寶島開始學起,擺脫中國文史附庸的傳統色彩與意識。

回顧上任迄今,杜正勝不掩學者本性的直言率行,雖每每引發反對者意識形態化的抨擊,但也因為他的敢言敢行,多項教育施政得以出現突破性改革,例如軍訓教官體系陳痾,就在他施鐵腕撤換軍訓處長後,得以推動結構性改革。

面對國人國語文能力的消退,杜正勝並不因中國文化相關而刻意忽視,上任後隨即提出「加考國文作文」,其中雖引發推卸教學責任的社會爭議,但能提出這項教育部規劃已久卻遲未敢定案的措施,顯示的就是杜正勝不怕面對問題與爭議的個性。

也因此,高中國文提高白話文比例,雖引發部分堅持文言文教學的中文學者反彈,教育部還是將如期推動早已公佈的課綱;國中社會領域及高中歷史課程,也改善以往台灣史遠低於中國史的不正常,可望逐步達到一比一的平衡。

接續十年教改之後,杜正勝更整理出「培養現代化國民」、「建立台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等四大施政主軸,強調唯有建立「創意台灣」,才能在「全球佈局」。

杜正勝指出,在其他國家,如果有人必須費盡唇舌要同胞認識本地歷史文化,那是很奇怪的事,認識本國文化本就是很自然的事,「台灣卻似乎是不正常的國家,才會到現在還需要打筆仗爭取台灣的主體性」。

他認為,只要過了這個過渡期,「台灣主體性就會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而所謂台灣主體性,並不是狹隘的政治、選舉語言,而是一種由近及遠、由今及古,從台灣出發的生活觀。

相較於歷任部長,杜正勝雖被視為台灣意識濃厚,但事實上,杜正勝是研究中國上古史起家的,他所重視的毋寧是扎根本土的理念。

就如在故宮院長任內,杜正勝和夫人、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陳芳妹,前年起就透過慈善機構認養了一位西藏貧困小喇嘛益羅;為了與小喇嘛聯絡,杜正勝特別請朋友以藏文翻譯寫了一封信,自我介紹為「台灣的大學教授」,並鼓勵小喇嘛「你是蕃(bod ),不要忘記蕃文化!」彰顯的就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忘本」。

面對外界夾帶意識形態與政黨對立雜音的爭議接踵而來,教育部內部同仁卻大多感覺,「面對爭議,杜部長都會一肩擔起,不會把外界壓力轉到屬下身上」。

例如在部長與高教司長渾然不知下,一位科員轉發行政院游內閣推動「正名」政策相關文件給大學,一直強調尊重大學自主的杜正勝成為眾矢之的;但杜正勝並未因此處分部內人員,選擇承受社會及大學的誤解攻訐。

甚至在「教師組工會」問題上,過去部長多不願得罪教師團體,杜正勝卻直言教師要組工會,就必須名副其實比照勞工,「不能好處全攬、壞的全排斥」;雖然這段談話引發過去曾要求前部長曾志朗下台的全國教師會再度要求部長下台,卻也因一言道出社會無法免去的疑慮,部分家長與教育團體因而出面支持教育部,不必一切「受限」於教師團體。

此外,高中歷史爭議紛擾,教育部一度發生爆炸案,杜正勝成了教育史上第一位面對炸彈威脅的部長,但他隔天還是照常進入教育喬公。

爆炸聲沒有令他擔心,真正令他感慨痛心的,反而是「台灣的民主化根本還沒成熟,台灣社會的開放多元,令許多人存有不必要的危機感」。

也因為這種危機感,上任前,杜正勝引用一張橫躺的「台灣地圖」,就引發泛藍立委圍剿,無法接受我們其實可以用不同角度看台灣;他近日再選出十二張台灣古地圖印製月曆,卻引發搶購熱潮,甚至泛藍立委也搶著索取,台灣意識的覺醒,其實已如洪流蔓延。

新舊內閣交接之際,一向在家只聽古典音樂的杜正勝,年終記者餐會中難得地開口高唱「母親的名字叫台灣」,面對詢問難道不怕再被扣上「去中國化」大帽子,他只是淺笑,「這是這個時代背景的歌曲,大家要怎麼想都可以」。

對杜正勝而言,最可惜的,其實是沒時間看書寫書,媒體希望他為施政打分數,他表示要「留給社會公評」,但對自己的學術,他卻打了不及格分數,「現在連看書都成了奢侈的事」;為補強進度,杜正勝已預訂黃曆新年假期將浸淫在書香世界,專心寫論文。

為了教育事務南北奔波,自小罹患心律不整的杜正勝,以往勤練瑜伽及每天早起爬山的運動習慣,現在也幾乎放棄,只有每週六凌晨兩小時的四獸山健行,成為他與夫人唯一的談心機會。

面對未來還是朝小野大的局面,意識形態之爭仍難免,年過六十歲的杜正勝指出,除了追求學問,他凡事都不強求,從大學、中研院、故宮院長,到進入原本就爭議不斷的教育部,每個工作都是人家主動找上,「命運要你到哪,你就只能到哪,重要的是,一切要把握當下盡力而為」。

誠如他走進教育部第一天,就引用母校台南師院校訓「鐵肩擔教育、笑臉迎兒童」對同仁期許,歷經八個月的風風雨雨,杜正勝對理念的堅持不變,但也開始學會放軟身段,「教育這個擔子,大概只有『鐵肩』才能承受它的無限重量,而未來嚴峻的挑戰,恐也只能以『笑臉』相迎」。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