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園地】漫談辯證思考(七)

談交互主體間的辯證關係

李德良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3月11日訊】現代世界是以「主體性」(Subjectivity)為原則的,所創造出來的主體性文明。但單一的主體性原則其實是有缺陷的,比如說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是主體性原則的內涵之一,但過份的、甚至極端的個人主義,卻會帶來許多犯罪,甚至是災難。

主體是存在於一個共同體(Community)的社會當中,因此思考問題的時侯,就必須不僅要考慮主體,也要考慮共同體。而在共同體中,是許許多多的主體同時共同存在著,因此應該從「共同主體」的基點來思考共同體中的各項問題。而主體與主體間又是彼此互動的,那麼思考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種種時,就需要從「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基點,來思維人事物的關係。

我是主體,你也是主體,他也是主體,我們在社會中為共同主體,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是交互主體性的關係展現。而交互主體性中最重要的相互關係,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許多問題事實上也的確都來源於溝通。所以德國當代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1929-),站在其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的基點上,就提出「溝通倫理學」(Communicative Ethics)的概念,探討溝通應如何進行,溝通的形上基礎在那裡,主體與主體間的溝通應遵循那些原則。

的確,溝通看起來是最普遍的、很簡單的,但其實也是最難的,許多問題的產生也正是發生在「溝通不良」上。小至情侶夫妻之間的溝通、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大至公司企業、政黨國家之間的溝通,甚至是人與另外空間生命的溝通!許多問題的產生,都必須要靠「溝通」去解決;但若「溝通不良」,則往往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良好溝通的進行,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彼此的「相互認同」(Mutual Recognition)。缺少了相互認同,溝通無法進行。共同體中的最大秘密是什麼?你很難想像,其實就是「認同」(Recognition)兩個字。一個共同體的形成,也是因為彼此認同而產生的。

當你被生出來時,就被生你的父母認同為是他們的兒女,而父母不也是因相互認同,而結為夫妻關係的嗎?因此一個「家」於焉形成。有些動物的物種,牠們就沒有因交配而形成夫妻關係,繁衍後也沒有視其為後代,牠們彼此間缺乏認同,因此也無法形成族群。這樣看來,人類具有「認同」的能力,不也是人性中很重要、也很珍貴的資產嗎?

主體在共同體中,是以「成員」(Membership)的角色受到認同。在家庭中,我們是以家庭的一員受到認同,從而有著「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關係,並享受著家庭的溫暖與天倫之樂。在學校中,我們是以同學與老師的成員身份,而得到彼此認同。在社會上,我們是以某個企業單位的成員身份,而受到認同。在國家裡,我們則是以國民的身份得到認同,同時具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在國際上,我們是以某一國的公民身份,受到認同。

彼此認同的關係,決定著彼此對待的方式;被認同為某種身份,同時也具有因應這個身份而來的權利與義務。在這個國家主義的時代裡,每個人都是生存在國家之中,我們所持有的身分證與護照,就是表示我們是以這個國家的公民而被認同;另外一方面,也表示了我們也認同這個國家。

為什麼各級單位首長就職時要舉行就職典禮?因為透過典禮的進行與觀禮人員的參與,就職者才在人們的「自我意識」中,「被認同」為單位的首長。為什麼要舉行「婚禮」?因為結為連理的男女雙方,是透過觀禮的親朋好友與婚禮的進行,正式結為夫妻,而「被允許」與「被承認」在這個倫理共同體中建立起一個新的家庭。其他的成員不得再對這小倆口展開追求的行動,這小倆口也不得再對其他成員有所愛戀,他們必須要忠於彼此的誓言:終身廝守。中國婚禮中要拜天地,基督徒在教堂裡由神父或牧師證婚,就是為了在人間的這段姻緣,也要得天地與神的「承認」。

由此看來,認同與被認同,承認與被承認,不正是倫理共同體中很重要、很關鍵、而又遍布一切活動的指標嗎?不正是在成員們的相互意識中所展現的辯證關係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哲思園地】漫談辯證思考(五)
【哲思園地】漫談辯證思考(六)
【網海拾貝】世界三間最大評級機構都與中國翻臉
【網海拾貝】「逆全球化」背後的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