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七)

谈交互主体间的辩证关系

李德良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3月11日讯】现代世界是以“主体性”(Subjectivity)为原则的,所创造出来的主体性文明。但单一的主体性原则其实是有缺陷的,比如说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之一,但过分的、甚至极端的个人主义,却会带来许多犯罪,甚至是灾难。

主体是存在于一个共同体(Community)的社会当中,因此思考问题的时侯,就必须不仅要考虑主体,也要考虑共同体。而在共同体中,是许许多多的主体同时共同存在着,因此应该从“共同主体”的基点来思考共同体中的各项问题。而主体与主体间又是彼此互动的,那么思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种种时,就需要从“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基点,来思维人事物的关系。

我是主体,你也是主体,他也是主体,我们在社会中为共同主体,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展现。而交互主体性中最重要的相互关系,就是“沟通”(Communication)。许多问题事实上也的确都来源于沟通。所以德国当代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 1929-),站在其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基点上,就提出“沟通伦理学”(Communicative Ethics)的概念,探讨沟通应如何进行,沟通的形上基础在那里,主体与主体间的沟通应遵循那些原则。

的确,沟通看起来是最普遍的、很简单的,但其实也是最难的,许多问题的产生也正是发生在“沟通不良”上。小至情侣夫妻之间的沟通、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大至公司企业、政党国家之间的沟通,甚至是人与另外空间生命的沟通!许多问题的产生,都必须要靠“沟通”去解决;但若“沟通不良”,则往往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良好沟通的进行,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彼此的“相互认同”(Mutual Recognition)。缺少了相互认同,沟通无法进行。共同体中的最大秘密是什么?你很难想像,其实就是“认同”(Recognition)两个字。一个共同体的形成,也是因为彼此认同而产生的。

当你被生出来时,就被生你的父母认同为是他们的儿女,而父母不也是因相互认同,而结为夫妻关系的吗?因此一个“家”于焉形成。有些动物的物种,它们就没有因交配而形成夫妻关系,繁衍后也没有视其为后代,它们彼此间缺乏认同,因此也无法形成族群。这样看来,人类具有“认同”的能力,不也是人性中很重要、也很珍贵的资产吗?

主体在共同体中,是以“成员”(Membership)的角色受到认同。在家庭中,我们是以家庭的一员受到认同,从而有着“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并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与天伦之乐。在学校中,我们是以同学与老师的成员身份,而得到彼此认同。在社会上,我们是以某个企业单位的成员身份,而受到认同。在国家里,我们则是以国民的身份得到认同,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在国际上,我们是以某一国的公民身份,受到认同。

彼此认同的关系,决定着彼此对待的方式;被认同为某种身份,同时也具有因应这个身份而来的权利与义务。在这个国家主义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生存在国家之中,我们所持有的身份证与护照,就是表示我们是以这个国家的公民而被认同;另外一方面,也表示了我们也认同这个国家。

为什么各级单位首长就职时要举行就职典礼?因为透过典礼的进行与观礼人员的参与,就职者才在人们的“自我意识”中,“被认同”为单位的首长。为什么要举行“婚礼”?因为结为连理的男女双方,是透过观礼的亲朋好友与婚礼的进行,正式结为夫妻,而“被允许”与“被承认”在这个伦理共同体中建立起一个新的家庭。其他的成员不得再对这小俩口展开追求的行动,这小俩口也不得再对其他成员有所爱恋,他们必须要忠于彼此的誓言:终身厮守。中国婚礼中要拜天地,基督徒在教堂里由神父或牧师证婚,就是为了在人间的这段姻缘,也要得天地与神的“承认”。

由此看来,认同与被认同,承认与被承认,不正是伦理共同体中很重要、很关键、而又遍布一切活动的指标吗?不正是在成员们的相互意识中所展现的辩证关系吗?@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五)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六)
谢田:沙特终结石油美元意味着什么
王友群:中共非法剥夺中国公民国籍不得人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