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電視劇金庸熱古龍冷 不知為那般?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3月9日訊】(據中華網3月9日報導)對金庸、古龍作出高下之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小說的社會影響力來說,金庸佔有優勢,但是從文學價值來說,古龍對於後世創作的意義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紀七十年代,古龍小說被邵氏電影公司頻頻拍成電影,古龍聲威如日中天。八十年代以來,香港無線電視臺把金庸電視劇來回翻拍了幾趟,九十年代末,內地的張紀中等也紛紛加盟,金庸又呈“甚囂塵上”之勢。總的來看,兩人在文學成就和影視改編方面難分高下,但單就電視劇一項,一般認為金庸劇比古龍劇更受歡迎。這其中有何奧妙?

  說法一:古龍的人文感沒表現出來

  張紀中是近年金庸劇拍攝的領軍人物,但從未涉足古龍劇。他認為目前改編古龍劇不成功的很大原因是“未表現出古龍作品的人文感”。他說:“古龍筆下的人物具有深厚的底蘊,古龍筆下的人性是複雜的,他比較反傳統,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手法,對中國固有的儒、釋、道的哲學理想有所反叛,可以說打破了舊武俠的束縛,很有創新感。他的作品對人生以及人性有很多反省之處,有一定的人文底蘊,但古龍劇往往忽略這些創新之處與人文氣息。”

  說法二:古龍劇缺少故事核心

  剛拍完《小魚兒與花無缺》的香港導演王晶,認為古龍作品改編的難題是“缺少故事核心”,他說:“金庸作品是章回結構,最適合改編電視劇。拍金庸作品劇本是現成的,幾乎不用做太多的功課,他的故事、語言都是完整的。但古龍筆下的故事會有很強的跳躍感,人物也缺少系統感。內地拍武俠劇優勢在於其宏大的場面、精緻的畫面,但拍攝古龍作品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他的作品幾乎不用過多的大場面,主要是對於人物與故事的挖掘,很多古龍劇顯得比較亂的原因,是它每一集缺少故事的核心,這是拍古龍劇應特別強調的。”

  說法三:古龍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拍過古龍小說也拍過金庸小說的香港著名導演鞠覺亮,曾說古龍的武俠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也是很多人的心聲,看古龍的書要比看他的影視劇精彩,那些字裏行間的縹緲和抽象是無法用電視語言完美表達出來的。但古龍小說最大的毛病在於故事結構不完整,這是影視劇改編的一大忌。然而“古龍”二字和“金庸”同樣有巨大的商業價值,難拍也要拍。於是將古龍激揚跳躍的文字所營造出的抽象、詩意的氛圍牽強地具化為電視語言,總是彆扭。

  說法四:古龍劇中觀眾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一些觀眾認為,古龍小說雖然懸念叢生,情節跌宕,但是在古龍劇中,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在金庸劇中,他們卻常常能找到可以學習的榜樣。古龍劇給你一個神話,這個神話是只見其韻不見其形;金庸劇給你一個神話,這個神話是既神奇又具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每一部金庸劇都是一個少年英雄的成長史。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愛看金庸劇,它不僅僅是武俠劇,它也是江湖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已經長大的人可以通過金庸劇來重構生命史。

  說法五:古龍適合電影,金庸適合電視劇

  有研究者認為,古龍的名氣之高受到武俠電影的巨大推動,金庸的盛名受到武俠連續劇的推動,這實際上也是由於他們作品的區別所決定的。古龍的作品,人物的現代意識較強,個性突出,故事情節比較緊湊,節奏明快而有懸念,篇幅不長而有系列性,很容易改編成電影。

  古龍自己也做過編導等職務,代表作之一的《蕭十一郎》甚至是先有劇本,後才改編的小說,他的其他作品也有一些是借鑒西方電影的表現手法的。而金庸的作品,比較強調文化背景,人物有比較厚重的繼承感,情節跨越的年代較長,用電影作品難以表現出特色來,卻更適合用連續劇的方式來再現。來源:《北京青年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傅國涌:“大學校長尊嚴獎”
張紀中翻拍興趣有增無減 明年開拍《鹿鼎記》
金庸劇再度熱炒 張紀中瞄准“鹿鼎記 碧血劍”
義父開影視公司捧紅干女儿 劉亦菲要進軍歌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