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發現新種小磨蝦虎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曾高居世界最小魚類排行榜冠軍超過二十年的「小磨蝦虎」,體長紀錄最小只有○‧八公分,該屬下的種類平均體長一至一‧二公分,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義雄,三年前在蘭嶼潛水時捕捉到一群體型特別大的新種小磨蝦虎,體長最大達兩公分,經比對確認是世界新種,也是全球小磨蝦虎登記有案的種類中體型最大者,近期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陳義雄也透露,瑞士籍的淡水魚權威馬萊斯卡特萊特(Dr.Maurice Kottelat)將在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國際研討會的明日議程中,發表一種雌魚體長僅○‧七九公分的淡水鯉科魚類,將正式打破小磨蝦虎的○‧八公分紀錄,成為新任的世界最小魚冠軍。

陳義雄指出,小磨蝦虎最早在一九八一年由加拿大學者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區發現,當年發表的體長紀錄不到一公分,推翻了原先已在世界最小魚類排行榜稱霸半世紀之久、體長為一‧二公分的「豹蝦虎」,小磨蝦虎也是全球首次發現有小於一公分的魚。

豹蝦虎在一九二七年首次發表時,乃震驚全球生物學界的重大發現,因為之前所發現的各種魚類,沒有一種成魚是短於兩公分的。

陳義雄解釋,魚類學界在比較體型大小時,正式紀錄要用「懷有成熟卵的雌魚」來比,蝦虎類由於體型太小,常被人類誤認為牠們還是「幼年魚苗」,只有專家才看得出來那些外型嬌小的蝦虎早已晉身為「媽媽級」。

小磨蝦虎在二十四年前成為世界最小魚冠軍後,直到去年才有學者在印尼等熱帶區海洋發現「短體辛德勒蝦虎」,雌魚僅○‧八四公分、雄魚僅○‧六六公分,平均起來比小磨蝦虎還小。

陳義雄說,雖然有部分學者主張最小魚冠軍應就此換成「短體辛德勒蝦虎」,但由於牠的雌魚紀錄比小磨蝦虎長,因此並不被魚類學界普遍承認。

此外,陳義雄曾在一九九六年於海南島抓到一種體長僅一‧一公分的「雙斑豹蝦虎」,他與上海水產大學教授伍漢霖合作研究,歷經將近十年的調查比對發現,這種蝦虎魚是全中國目前已知最小的脊椎動物,成果也將在明日研討會中發表。

〈新聞辭典〉小磨蝦虎 蝦虎科的一屬

蝦虎科是全球魚界中種類最繁多的族群,擁有兩百七十多個屬、兩千多種,「小磨蝦虎」是其中一屬,旗下共有七個不同種類,蘭嶼發現的新種小磨蝦虎可望成為第八種,但是否為僅存於台灣的特有種,仍待學界進一步調查。

台灣首次發現小磨蝦虎,是加拿大學者在墾丁抓到,於一九八二年發表的,體長僅一公分,為台灣目前紀錄最小的魚類。

小磨蝦虎跟磨蝦虎除了體型大小的差異,最關鍵的生物特徵差異,前者的背鰭和臀鰭沒有分岔而後者有,蘭嶼發現的新種蝦虎雖然體型足堪跟磨蝦虎比擬,卻擁有一體成型的背鰭和臀鰭,因此仍被歸類在小磨蝦虎。(記者郭怡君)

——————————————————————————–

魚越小 越易生存

〔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世界最小魚類的紀錄不斷翻新,在演化和生態上代表什麼意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每種生物要持續活在地球上,一定要有無可取代的特殊優勢,小魚雖然容易被大魚吃掉,但需要的食物量小、只要一點點空間就能當成棲身之所,可能是有越來越多新種小魚被發現的原因,但實際的生物演化策略是否如此,還待科學界進一步研究。

邵廣昭指出,目前已知全球最小的魚種,海水方面每次都由蝦虎科的魚類奪魁,淡水領域則由鯉科魚類稱雄,這兩科也分別是海水和淡水領域最大的魚群,蝦虎科已命名的魚有兩千多種,鯉科旗下也有將近兩千種魚,因多樣性高,演化出最小魚的機率也高。

邵廣昭指出,魚類專家發現,全球最小魚種不斷地在「蝦虎科魚類」和「鯉科魚類」間改寫紀錄,而部分魚類的演化歷程會「越變越小」,主要是因為體型小,不但吃得少、棲地不大,競爭的物種相對較少,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生態區位」,反而成為「物競天擇」的生存者。

此外,邵廣昭強調,許多魚最大的天敵就是喜歡吃海鮮的人類,沒在保育動物之列的大型魚類在過去二、三十年數量大幅減少,他指導的博士生何林泰正在進行台灣岩礁潮間帶魚類群聚生態研究,調查北部、南部、綠島和蘭嶼後發現,原本在各潮間帶共有二、三百種魚,除了體型小到人類根本不想抓的蝦虎科魚類外,其他科別的魚種均大幅消失,消失的種類比例在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非常驚人。

邵廣昭指出,目前調查中只有蝦虎科的種類不增反減,主因就在大魚都被人類抓走當食物,沒有自然界天敵,人也不吃,除了污染和垃圾外,就沒有其他威脅牠們生存的因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