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

【星座人物】江山盡覆忠臣淚 曠古奇俠文天祥(四)

臣心一片磁鍼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自從失去了家國,天祥的身上就隨時暗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在必要時自刎所用。當時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天祥隨時準備出逃,只要逃的掉,他誓為家國社稷的保全,再度竭智盡忠、死而後已。

當時(1276年)元軍責令南宋朝廷派使去元都送投降書,另派一條囚船押送文天祥。這條囚船從大運河行駛到無錫附近,當地黃埠墩﹙是大運河中的一個小島﹚的百姓得知文天祥在船上,各個撫岸痛哭,長跪囚船,並用石塊投擲官船,痛罵南宋小朝廷認賊作父、為虎作倀。群情洶湧,感動了囚船上的文天祥,他痛哭失聲,於是作詩一首,至於此詩至今還矗立在黃埠墩的一塊巨大的石碑上呢。

就在押送天祥前往元朝京師大都(今北京)的路上,天祥一行人冒著極大的風險真的在鎮江幸運脫身了;當時文天祥的船隻雖馬上被元軍巡船發現,可是巡船追捕時卻因為擱淺無法行動,眼睜睜的看著天祥的船漸行漸遠,這天意要天祥自由,於是開始了他顛沛流離到處打游擊戰的苦戰生涯。

文天祥一行人首先到達了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在邊境的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之下,真州的昔日同僚卻認為天祥已是降元的奸細,要擒拿他就地正法,這邊境的守將苗再成進退兩難,只好忍心把文天祥騙到城外強驅離開。無奈何悲憤的天祥只好乘黑夜通過元軍控制的地界,到達了揚州城下。然而此處的宋軍已經明令要捉拿天祥,所以更是走投無路,盤查嚴密,形勢緊張,他們流離無方,既要躲避元軍,又要躲避宋軍。文天祥於是決定離開揚州,去尋找更南方的二王行在﹙即益王趙罡和衞王趙昺﹚,再為朝廷效力。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說巧不巧,當他們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小村莊)時,竟然又遇上了當時押解他們的元兵隊伍的搜尋。幸好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元軍急著躲雨,當時匆匆而過,竟然沒能發現眼前就在路邊伏著的他們;才僥倖逃脫,好不容易到了高郵,隨從已是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個。身心俱疲的天祥因連日疾行雙腿已傷,他咬牙力撐靠一群樵夫挑擔子幫助,才勉強到達高郵的。誰知高郵方面的這些守軍完全中了元軍的反間計,無奈何的天祥還是無法進城,只得再向泰州(今江蘇泰州﹚摸索前進。經過這樣沿路元軍出沒,宋軍抓補,還有強盜搶劫的歷程,德祐二年(1276年)閏三月,九死一生的他終於經過了這兩三個月日夜驚懼、不成人形的逃亡,揚帆入海,回到了南宋最後佔據的地方。

同年景炎元年(1276)五月他輾轉到達了福州,希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端宗仍然拜文天祥為丞相,督師江西。當月端宗﹙即益王趙罡﹚在福州登位,延續國祚,文天祥此時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可是張世傑這個人開始專制朝政,至於前任宰相陳宜中這個人也還在南宋行朝之中左右時局,所以天祥為爭取時效,只好自己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

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督府高舉義旗,招募義軍,以圖復興,因天祥忠堅聲望不墜,很快又組成了一支督府軍。但是,流浪王朝裡的朝臣還是異議不斷,隱患迭現。十月,文天祥開始出兵汀州(今福建長汀),可歎天祥受任於如此敗軍之際,奉命於如此危難之間,無論他如何夙夜憂勤,還是戰鬥失利。在元軍的強勢攻擊下,最後保家衛國的南劍州也落入了敵手,行都福安(即福州)也隨即陷落,南宋小朝廷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名存實亡的南宋眼看已是名實俱亡!@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