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間諜軟體認定間諜標準不一

標籤:

【大紀元7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常鵬編譯報導)坊間的防間諜軟體大多會搜尋電腦硬碟中稱為「cookies」的資料追查檔,這些檔是在用戶上網後產生的。針對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某些廣告程式是否應被視為間諜軟件,在資訊業界仍有許多爭議點。

據《美聯社》之報導,目前業界對於何者屬於間諜軟件、何者才是真正的廣告軟件之認定並不一致。消費者也感到困惑。他們懷疑電腦的清除是否會過度?抑或不足?會不會用了不良軟體把有用的程式都清除了?

防間諜軟體的製造者們也不悠閒。他們惹上許多法律麻煩,常遭被其認定為惡意軟件的業者控訴。

但這一切可能會有轉機。美國科技提倡團體–民主與技術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已領導防間諜軟體工業,正精心策劃惡意軟件的定義方案,並計劃最終建立爭議解決程序。預期今夏下旬將完成起草。

該中心副主任徐瓦茲(Ari Schwartz)說:「如果市場中將由消費者自行決定他們所擁有的及所要使用的軟體,依此來建立一個基準是會有幫助的。」

不過,以前也曾有過類似的努力,但失敗了。有一部份的挑戰係由於「間諜軟件」一詞所衍生。

技術診斷網站PC Pitstop的技術長麥瑟文(Dave Methvin)說:「因為這種程式大多是秘密地監視某人,並送出個人資料,所以一開始人們便稱其為『間諜軟件』。這種叫法不但好記、好唸,又讓人容易理解。」

但這類程式一旦被貼上標籤,便不易洗刷。即使它們應消費者要求而變得不那麼隱密或減少資料傳送量後,也難翻身。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間諜軟件即包括那些未知會使用者便自行更動網路瀏覽器設定值的程式,以及設計用戶連接國外色情網站而導致高額電話費的程式。SpywareGuide.com網站的創立人之一波特(Wayne Porter)便說:「間諜軟件已是人們不要的軟件的委婉語。」

各種不同的認知,便造成了混亂的結果。

以微軟為例,他們選擇不搜索cookies,因許多網站需要利用它來記住一些通關密碼,一則也讓上網者能有個人化的體驗。

網路線上廣告經紀公司Carat Interactive表示,cookies可協助網站辨別再次造訪的網客,以免廣告重覆地出現。但其它的間諜搜尋軟體通常將cookies予以攔截,認為它們有協助廣告者跟蹤之虞。

爭議之處在於,是否「間諜軟件」中應包括廣告軟件。
美國Claria公司已控告多家防間諜軟體公司及網站,將其廣告軟件稱作是「間諜軟件」。PC Pitstop因而改寫了部份程式作為和解的一部份條件。

塞門鐵克公司(Symantec Corp.)則搶先向法院備案,要求聯邦法院宣告他們有權稱Hotbot.com公司的工具列軟件為廣告軟件。塞門鐵克另外也面臨Trekeight LLC的訴訟,該公司的產品被塞門鐵克烙印為廣告軟件。

美國線上公司(America Online Inc.)的立場,則傾向於以使用者的想法為準。
美國線上發現,當用戶的防間諜軟體掃瞄到WhenU推出的「立即省(SaveNow)」應用程式後,皆一面倒地將該軟件從他們電腦中除去,因此美國線上仍繼續將該程式列為廣告軟件。

開發防間諜軟體的公司表示,他們將移除這些程式的決定權交給顧客。然而,許多用戶只是遵照他們的建議,而未進一步區分溫和的與惡意的程式。

WildTangent公司的執行長約翰(Alex St. John)表示,防間諜軟體公司有誘因促使他們超列問題程式——讓他們的產品表現得更有效率。他又說,間諜軟件若被賦予更佳的定義,則有助於洗清該公司的遊戲傳送產品。他說:「我們希望竭盡所能讓公司被認定成合法的、正派的消費性事業。我們很願意有一套辦法讓我們來依循。」

共同認定的準則,也可能給防間諜軟體業者帶來更佳的抗辯條件。
對於消費大眾而言,名詞涵意如果能正確地加以釐清,人們的迷惑才得以解開,並可助人們瞭解真正的風險在何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間諜程式越來越多 美今年前三季每台電腦有26隻
小心駭客與間諜程式假日入侵
傀儡間諜程式多詐騙  電腦也得趁早安太歲
IDC:67%電腦受間諜程式危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