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间谍软体认定间谍标准不一

标签:

【大纪元7月3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常鹏编译报导)坊间的防间谍软体大多会搜寻电脑硬碟中称为“cookies”的资料追查档,这些档是在用户上网后产生的。针对网路上广为流传的某些广告程式是否应被视为间谍软件,在资讯业界仍有许多争议点。

据《美联社》之报导,目前业界对于何者属于间谍软件、何者才是真正的广告软件之认定并不一致。消费者也感到困惑。他们怀疑电脑的清除是否会过度?抑或不足?会不会用了不良软体把有用的程式都清除了?

防间谍软体的制造者们也不悠闲。他们惹上许多法律麻烦,常遭被其认定为恶意软件的业者控诉。

但这一切可能会有转机。美国科技提倡团体–民主与技术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已领导防间谍软体工业,正精心策划恶意软件的定义方案,并计划最终建立争议解决程序。预期今夏下旬将完成起草。

该中心副主任徐瓦兹(Ari Schwartz)说:“如果市场中将由消费者自行决定他们所拥有的及所要使用的软体,依此来建立一个基准是会有帮助的。”

不过,以前也曾有过类似的努力,但失败了。有一部分的挑战系由于“间谍软件”一词所衍生。

技术诊断网站PC Pitstop的技术长麦瑟文(Dave Methvin)说:“因为这种程式大多是秘密地监视某人,并送出个人资料,所以一开始人们便称其为‘间谍软件’。这种叫法不但好记、好念,又让人容易理解。”

但这类程式一旦被贴上标签,便不易洗刷。即使它们应消费者要求而变得不那么隐密或减少资料传送量后,也难翻身。

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间谍软件即包括那些未知会使用者便自行更动网路浏览器设定值的程式,以及设计用户连接国外色情网站而导致高额电话费的程式。SpywareGuide.com网站的创立人之一波特(Wayne Porter)便说:“间谍软件已是人们不要的软件的委婉语。”

各种不同的认知,便造成了混乱的结果。

以微软为例,他们选择不搜索cookies,因许多网站需要利用它来记住一些通关密码,一则也让上网者能有个人化的体验。

网路线上广告经纪公司Carat Interactive表示,cookies可协助网站辨别再次造访的网客,以免广告重复地出现。但其它的间谍搜寻软体通常将cookies予以拦截,认为它们有协助广告者跟踪之虞。

争议之处在于,是否“间谍软件”中应包括广告软件。
美国Claria公司已控告多家防间谍软体公司及网站,将其广告软件称作是“间谍软件”。PC Pitstop因而改写了部分程式作为和解的一部分条件。

塞门铁克公司(Symantec Corp.)则抢先向法院备案,要求联邦法院宣告他们有权称Hotbot.com公司的工具列软件为广告软件。塞门铁克另外也面临Trekeight LLC的诉讼,该公司的产品被塞门铁克烙印为广告软件。

美国线上公司(America Online Inc.)的立场,则倾向于以使用者的想法为准。
美国线上发现,当用户的防间谍软体扫描到WhenU推出的“立即省(SaveNow)”应用程式后,皆一面倒地将该软件从他们电脑中除去,因此美国线上仍继续将该程式列为广告软件。

开发防间谍软体的公司表示,他们将移除这些程式的决定权交给顾客。然而,许多用户只是遵照他们的建议,而未进一步区分温和的与恶意的程式。

WildTangent公司的执行长约翰(Alex St. John)表示,防间谍软体公司有诱因促使他们超列问题程式——让他们的产品表现得更有效率。他又说,间谍软件若被赋予更佳的定义,则有助于洗清该公司的游戏传送产品。他说:“我们希望竭尽所能让公司被认定成合法的、正派的消费性事业。我们很愿意有一套办法让我们来依循。”

共同认定的准则,也可能给防间谍软体业者带来更佳的抗辩条件。
对于消费大众而言,名词涵意如果能正确地加以厘清,人们的迷惑才得以解开,并可助人们了解真正的风险在何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间谍程式越来越多 美今年前三季每台电脑有26只
小心骇客与间谍程式假日入侵
傀儡间谍程式多诈骗  电脑也得趁早安太岁
IDC:67%电脑受间谍程式危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