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訪魏玓:衛星電視換照風波與媒體改造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專訪)新聞局審議衛星電視頻道,引發政府不當干預「市場機制」、造成「寒蟬效應」等抨擊,橘營強調不惜砍新聞局預算作為反制,政府則一再表示依法行事。本報專訪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媒體改造學社的召集人魏玓,以媒體改造的角度評析換照風波中政府應扮演的角色。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市場機制」失靈 政府管理

針對現在大家反對政府干預媒體,應該交由「市場機制」的說法,忽視目前有線電視市場機制失靈的狀態。

一般而言,衛星電視頻道是不做嚴格的審查,因為衛星電視的原理就是要有多少頻道就可以有多少頻道,觀眾想看哪一個就選哪一個,不喜歡就不要買,是用訂購的方式。

可是台灣不同於國外衛星頻道的狀況,不是用訂閱的方式,台灣的觀眾只要購買有線電視,一訂就是80、90個頻道,不管頻道是好、是壞,您想看、不想看,全都在你的電視上看得到。

就變成消費者沒辦法選擇,不好的媒體也不會藉由市場的機制而自然淘汰,消費者如果覺得這個頻道不好,是沒有辦法從電視上消除掉,所以衛星頻道被當成一般電視頻道來管理,政府的管理也比較嚴格一點。

所以這就需要政府有些管理,當然不是叫政府砍掉他不喜歡的媒體或是不喜歡的內容,而是管理這個市場秩序。例如專家學者一直主張「分級付費制」,消費者可以只選擇訂閱5個頻道、或10個頻道,這樣消費者才會有選擇權,在選擇之下媒體之間會競爭與區隔,才會有所謂的「市場機制」。

衛廣法仍不周延 須修法

新聞局這次換照審議是依照民國84年所制定的「衛星廣播電視法」,整個過程依法處置,並無違法。

但是衛廣法確實有不周延處,特別是換照部份,規定換照最後的裁量權是在新聞局,新聞局的角色及過去管理媒體的紀錄不是很好,在形式上和程序上會有問題。即使新聞局交由審議委員會來審理,但該審議委員還是由新聞局來聘任的。所以未來修法,必須交由更獨立的委員會來審查執照。

NCC組成應獨立專業

有關國家通訊委員會(NCC),朝野的2黨的版本都不是很理想,在野黨是主張「政黨比例代表制」,這個思考是不對的,這個委員會必須獨立與專業的,否則就會成為政治鬥爭與政治現實的犧牲品。

執政黨的方案主張將委員會設在行政院之下,由行政院長來任命,這個情況就會跟目前新聞局的情況差不多。

比較適合的版本,是像目前公視的組成,由行政院長提名,由立法院進行審查,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也可接受立法院的監督。但是並不是用政黨比例代表制。

委員的組成包含正面與負面的組成資格,正面組成的資格必須有法律、傳播、電信科技等不同領域的專家,有婦女、原住民等不同身分的代表。當然每一個人可能有一定的政黨傾向,所以還必須有一個負面的資格,例如單一政黨不能超過1/4。

以上這個版本目前由民間專家學者籌組的媒改社在推動,希望能說服2個黨的版本做一定程度的修改,推動部分條文的修正。

換照風波引發過激對立 非民主之福

換照事件以來,台灣社會不理性討論政策,馬上出現極端對立的言論,如「極權國家」「民主污點」等言論相繼出現,此現象一方面有歷史上的原因,台灣經歷過去國民黨威權時代一言堂式的言論箝制,當然民進黨執政時也有零星的政府干預媒體的狀況。

如果政府該做什麼的時候,就被批評是控制、是干預的話,如果我們總是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話,民主社會有很多制衡的機制,就沒有辦法發揮了,很多比較細緻的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就無法往前推展,台灣會老是停留在對立與兩極化的狀況。

當然,這也正是目前台灣電視媒體的問題,少數幾個名嘴在控制談話性的節目,每次上節目的人也都是類似的人,這些人的意見被放得很大,不管是偏藍偏綠的節目都是,這種極端言論的狀況,展現在媒體上,好像這些名嘴代表很重要的意見,其實他們的意見只是被放大了,其實還有很多細緻的公民意見被排除在媒體之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