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2日訊】(亞洲時報 羅少蘭撰文) 在印度的帶領下,來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八國的海軍戰艦,由一月九日開始進行為期六天、名為「米蘭2006」 的聯合軍事演習。該項軍演意義重大,因為它顯示了印度聯合區內諸國當地區領袖的願望,暫時無意加入由俄羅斯鼓吹的中、俄、印「戰略三國」,以改變美國一國獨大的全球戰略形勢。
中、俄、日「戰略三國」構思是俄國前總理普裡馬科夫於一九九八年提出的,他開宗明義表明構思是為了抗衡美國。自提出以來,俄羅斯非常積極拉攏三方會談,三國外長先後會面四次,但中、印的態度始終是願意加強三邊合作,卻不欲打正旗號抗衡美國。去年六月三國外長會面後所發表的聯合公報,就清楚表明無意針對任何第三方,即無意針對美國。
這構思並非普裡馬科夫獨創,最初提出的是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一書內,就提出一旦中、俄、印三國結盟,將形成一個地理上的「三角」,足以挑戰美國在冷戰結束後一國獨大的局面。
俄羅斯結盟中、印的想法一經提出後,立即引起美國方面的警覺。美國《波士頓環球報》隨即發表社論,敦促美國政府努力跟這三個國家改善關係,防止三國建立反美戰略聯盟。
然而,美國的外交政策,說到底是在世界各地尋找朋友以制約敵人。在歐洲,美國以英國為朋友,以俄羅斯為假想敵;在東亞,則是以日本為盟友,以中國為潛在競爭對手。既然中、俄已是美國的頭號假想敵,美國實難以突然變面視兩國為好友,因此之故,可供美國拉攏以及早瓦解「戰略三角」的,就只剩下印度。
美國及印度一向不太互相往來,但在過去兩年,兩國的互訪活動突然變得非常頻繁。前年底,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首次訪問新德里,去年三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問亞洲,首站竟然選擇印度,而不是亞洲盟國日本。去年七月印度總理辛格訪問華盛頓,兩國關係進一步提升,美國破格答應向印度提供民用核能技術,雙方其後還簽署了長達十年的軍事合作協議。
新德里難免沾沾自喜,祈望能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接受美國給予的甜頭,另一方面維持跟莫斯科一貫的良好關係,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的合作。與此同時,中印兩國關係在莫斯科的影響下,有了長促進展,去年四月兩國簽署了《聯合聲明》,強調雙方正努力解決邊界問題,爭取早日澄清和確認雙方邊境地區實際控制線。
美、俄、中、印四國關係變得非常弔詭,去年八、九月間舉行的一連串軍演展現了四國間微妙複雜的關係。當時,印度首先跟俄羅斯進行了兩次聯合軍演,幾乎同一時間,它亦與美國兩度進行演習。未幾俄羅斯與中國進行大型演練,之後表示已邀請印度參與中、俄、印聯合軍演,但印度一直沒有肯定作覆。外交界認為若印度首肯,即表示「戰略三角」有機會進一步發展;反之,則表示印度不願做出任何足以觸怒美國的挑釁行為。
一月九日印度帶領舉行印度洋八國聯合軍演,它的取向開始明朗化,看來美國的積極拉攏行動經已收效,起碼在可見將來,印度都不會積極參與以挑戰美國權威為目的的結盟。
「戰略三角」暫時只剩下中、俄兩國,但他們之間的合作基礎又是否穩固呢?若從地區安全利益角度考慮,美國在太平洋及東歐有重大影響力,經常直接威脅中、俄兩國的利益,透過結盟以抗衡美國的影響,可以說是對中、俄兩國都非常有利。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兩國對「戰略三角」的討論從未終斷。
可是,兩國關係在實踐過程出現過很多波折,大部份都是俄羅斯顧及眼前利益,做出令中國不安的事情。遠的不說,二零零四年,美、日八國在太平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的同時,俄國出動四十萬軍隊在中俄邊界舉行「反恐」演習,演習距最近的中國邊境只有十五公里,挑釁意味頗強。接著俄國太平洋艦隊又和英美海軍在東北太平洋舉行海軍演習;未幾又通知中國取消通往大慶的遠東輸油管道「安大線」的興建;去年又有報道指俄國打算把基洛夫級潛艇賣給美國,然後由美國再轉手賣給台灣。
中國多次領教俄國翻來覆去的外交政策,知道俄羅斯經常在關鍵時刻採取出人意料的行動,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所以政策上中國雖以俄羅斯為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但心裏卻不敢完全信賴俄羅斯。對於北京的保留的態度,莫斯科是心知肚明,因此兩國關係在良好的表面下,存在不少暗湧。
雖然此刻中、俄、印「戰略三角」的結盟條件尚未成熟,但不少國際政治學者都相信結盟極有可能出現。奧斯陸國際和平研究所創辦人約翰卡爾通就認為,美國在出軍中東後,變得更狂妄自大,不斷向其他地區的領袖國實行圍堵政策,這些行為將迫使地區內的國家結盟,積極抗衡美國的圍堵。他更估計中、俄、印「戰略三角」會於二零二零年前出現,屆時美國的獨大局面將正式結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