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建議政府鬆綁法規 提升台灣服務業競爭力

標籤:

【大紀元1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二十三日電)台灣2005年服務業產值已達國內生產毛額 (GDP) 70%以上,代表台灣逐步邁入先進國家之林,但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所長王健全認為,台灣服務業比重雖提高,但無法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人口,以及缺乏國際競爭力,建議政府法規應進一步鬆綁。

王健全在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最新出刊「全球台商 e焦點」電子報中分析台灣服務業發展應有的新思維。

王健全表示,服務業比重攀升是一國經濟發展、所得提升指標之一,2005年台灣服務業產值已達GDP70%以上,顯示台灣已邁入先進國家之林,但可惜的是,台灣每人國民所得停滯在1萬4千美元至1萬5千美元之間,服務業比重提升並無法提升整體社會士氣。

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王健全表示,首先,台灣服務業貿易收支呈現逆差,顯示國際化能力不足,出口實力待加強。

其次,服務業提供就業人口比重約60%左右,不及占GDP比重;同時,服務業研發投入僅佔台灣整體研發投入的6.4%,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台灣服務業附加價值低,或傾向於停留在個體企業層次,無法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人口,另一方面缺乏創新、商業模式,附加價值低,也缺乏國際競爭力。

為提升服務業競爭優勢,王健全建議,政府首先應引入國際商業模式、經營方法,透過資訊通信科技等技術導入,提升服務業的經營創新。

其次,跨部會合作及法規鬆綁攸關服務業發展,土地、租稅優惠過去均以製造業為對像,未來應針對服務業的獎勵思考;以通訊服務業、醫療服務業為例,主管機關分別為交通部、衛生署,但這兩個部會均以管制、規範為考量,缺乏產業發展規劃,未來如能提高層級或由經濟部來負責主導產業發展,才能刺激產業大步前進。

第三,人才是產業發展關鍵,目前台灣人才集中製造、高科技產業,政府應加強規劃,將年輕人引導投入服務相關產業,以追求創新、發展。

第四,服務業不像高科技產業必須由龐大的資金投入,建議政府可以透過小規模貸款,提供服務業在每個階段的經費補助,長期而言,才有助服務業成為下一波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主要動力。

相關新聞
台主計處:前10月平均實質經常薪資衰退1.28%
主計處:台灣退休年齡提早 93年降至54.9歲
去年退出職場自動辭職比率86.33% 創新高
漢翔:未來致力改善體質 穩健經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