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類比IC設計商機龐大 未來營運成長可期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治平台北2006年 1月29日電)台灣類比IC設計公司去年以來在進口替代效應顯現下,成為電子次產業中業績成長最亮眼的族群,未來隨著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台灣類比IC設計公司營運成長空間依然相當可觀。

以立錡、致新、崇貿、沛亨、茂達、迅杰、富鼎等為主的類比IC族群在業績大放異彩下,去年以來成為法人競相佈局的核心持股,相關個股全年股價漲幅超過300%的個股比比皆是,類比IC族群頓時成為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雖然類比IC族群已經成為電子次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類比IC這個名詞對於一般人來說依然陌生,如果用淺顯易懂的比喻來形容,數位IC就如同控制電燈的開關,只有開和關兩個指令,但類比IC則是微控開和關間燈光亮度的無數變化。

類比IC在系統產品中通常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例如電源管理IC為系統提供穩定電源,可靠性及安全性至為重要、MP3 晶片的數位類比轉換器,則影響消費者所聽到的音樂品質。

雖然類比IC價格不高,但所扮演角色卻非常重要,對於系統廠商而言,替換類比IC供應商的機會成本相當高,因此類比IC設計公司在切入新客戶時相當不易,不過一旦順利打入客戶供應鏈後則不易被取代。

全球PC低價化已成趨勢,而台灣類比IC廠商近年來產品技術已符合國際水準外,價格又較國外廠商便宜,台灣系統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相繼將類比IC採購重心轉回台灣,進口替代效應終於顯現,帶動立錡、致新、崇貿、沛亨、迅杰等廠商業績突飛猛進。

建華投顧分析師詹明昆分析台灣類比IC產業連續五年穩定成長的背後驅動力有二,其中一點為台灣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IT系統產品代工廠群聚,而目前對類比IC的使用仍以國外廠商為主,採用國內類比IC產品的比重仍低,因此未來國內類比IC公司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若以近幾年全球類比IC產值約在 300億美元計算,台灣類比IC設計廠商在2004年的產值僅約 4億美元,相當於1.3%的全球產值,市場規模差異極大。

另外,隨著台灣類比IC設計公司技術逐漸成熟,且產品價格較外商低,驅使IT系統廠商將重要性較低的類比IC元件逐漸轉換為台灣生產,預期在系統廠商擴大採購下,類比IC廠商成長力道非常可觀。

沛亨半導體董事長李明儒指出,客戶的信心障礙是過去類比IC廠商最大的門檻,但如今台灣類比IC廠商產品設計已達一定水準,而成本又是台灣電子產業的優勢,就全球電子產業來說,亞太地區電子產業成長速度最快,台灣位於亞太地區樞紐,預期市場對於類比IC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目前類比IC廠商投入研發資源明顯增加,預期新產品開發速度將較過去更為快速,除了業者願意花更多的錢投入研發外,就連台積電、聯電也願意挪出一座 6吋晶圓支持類比IC發展,顯示台灣類比IC廠商未來前景可期。

展望今年第一季的類比IC營運前景,日盛證券表示,在主要應用方面,MB在低價電腦熱賣效應持續發酵下,相關PWM、power mosfet出貨淡季不淡,雖然手機出貨量將現小幅衰退,將影響相關的白光LED driver IC與LDO出貨同步萎縮。不過LCD則在NB與LCD TV需求持續上升的情形下,出貨可望增加,總的來說,第一季電源管理IC出貨將呈現成長趨勢。

展望未來,台灣類比IC產業仍將高於全球類比IC產業的水準,至2007年達到約6.75億美元的水準,近 4年複合成長率為18.16%高於全球的8%的成長率,但全球市佔率仍低於2%,顯示台系廠商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隨著消費性與手持式電子產品功能多元化,市場對電源管理IC高效能的需求提高,更多的產品必須使用PWM、DC/DC converter、LDO來達到不斷電目的,因此在整體類比IC產業中的電源管理IC將有著蓬勃的發展。

雖然PC成長已逐漸趨緩,不過未來在NB取代DT的趨勢不變下,加上其他電子產品如DSC、手機、MP3player、需求仍快速成長下,台灣類比IC廠商可望憑藉成本優勢逐步搶食國際大廠的市場佔有率,預期今年依舊將維持大幅成長的態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