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與生產過度危機

人氣 3

【大紀元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 南方執行長及菲律賓大學社會學教授貝洛(Walden Bello)十月三十一日在環球政治家(Global Politician)網絡期刊發表「中國和生產過度危機」專欄,對中國及其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度危機作了獨具匠心的評論。以下為本報記者的摘譯。

相互依賴的中美經濟成長是另類危機

貝洛教授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拉旋(Raghuram Rajan)在一年前的分析結果:“全球投資太少,目前狀況的根源在於過去十年裏由過度投資引發的一系列危機,特別是日本資產泡沫的破滅、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市場的危機、以及最近工業國家IT泡沫的破滅。從那以後,投資衰退了,而且復甦的非常緩慢。”

一年後的今天,更加證實拉旋的分析結果。全球的生產過剩進一步削減投資利潤、進而惡化全球經濟成長,需求跟不上生產力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各國不持續專註解決經濟問題,經濟成長將繼續停滯,而且極有可能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中國及美國則是兩個不受這個全球經濟衰退趨勢影響的國家,然而它們彼此之間的依存關係有可能是構成另類危機的指標。美國對全球經濟成長及危機的影響力,是眾人皆知,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根據政治經濟學家Ho-Fung Hung的分析,中國是造成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重要因素。

中國與生產過剩危機

過去十年中國每年達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率,是刺激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例如由於中國的進口,日本終於在二零零三年終止長達十年的經濟成長停滯,為了滿足中國對資本與技術密集產品的需求,日本的出口迅速成長到歷史新高的百分之四十四(六百億美金)。中國已成為亞洲各國主要的出口地,是台灣及菲律賓出口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產品的重要買主。

然而,過去十年中國也是促成全球生產過剩的關鍵因素,即使其它國家特別是日本及東亞各國,其因生產過剩導致投資大量減少之際,中國的投資仍是以極快的速度成長。投資中國不僅是反映在其它國家投資的減少,也造成其它國家停工及辭退勞工。中國明顯地加速工業生產力,而且不是僅吸收其它國家減少的生產力,而是向上提升生產力,而在此同時,中國市場吸納其本身工業產出的能力卻很有限。

過度投資的媒介

貝洛教授認為,造成過度投資的主要因素是跨國資金。在一九八零年代及一九九零年代,跨國企業視中國為最後的處女地,中國有著廣大的市場,可以無止境地吸收投資以及提供無限的利潤。但是中國對貿易與投資的限制,逼得跨國企業將大多數的生產程序設在中國,而不是選擇性地將部份生產程序設在中國。分析家稱此類跨國企業生產活動為「過度國際化」。跨國企業遵循中國規定的結果是,過度投資中國,並且建立一個生產量超過中國或者全世界消費量的生產基地。

在進入二零零零年代前,開發廣大市場的美夢破碎,前進中國的外國企業,並未佔有數百萬新貴中國消費者的市場,反而是使中國成為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並且利用中國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菲力普公司是陷入此類困境的典型的跨國企業,其在中國有二十三家工廠,生產價值約五十億美元的貨品,但是有三分之二是出口到其它國家。

另一項促成過度生產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投資以及推動關鍵工業,政治經濟學家Ho-Fung Hung指出地方政府的積極投入,反而造成無限度的競爭,致使生產過剩。據估計中國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產業生產過剩,二零零五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有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是來自已過度投資的產業界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預估在二零一零年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生產量將為市場吸納量的二倍。Ho-Fung Hung指出,二零零五年底,所有主要企業的平均年營收成長率已減少一半,而賠錢的企業,總赤字快速增加約百分之五十七。

低薪資策略

這是中國新左派知識份子及政策分析家建議,中國政府可藉由重分配收入及資產以擴大人民購買力的方式,減緩生產過度的問題,如此雖然有可能造成較遲緩的經濟成長,但有助於增加中國及全球的經濟安定。然而中國當局顯然還是選擇持續剝削中國的廉價勞工,以達到控制全球市場的目的。雖然中國的人口有十三億,但有七億人口或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每年平均收入僅二八五美元,這促使國外企業及中資企業繼續維持低薪資,並且使得中國即使經濟迅速擴張及投資大量增加,其國內消費的成長仍然有限。因此,全球生產過剩的危機,將因中國持續向緩慢成長的全球市場,傾銷其工業生產商品而更雪上加霜。

惡性循環

中國的生產與美國消費就像是彼此互相牽絆的難兄難弟,逐漸走上惡性循環。快速成長的中國愈來愈依賴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以消化其投資過剩所生產的產品。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中美國的高消費率十分依賴中國提供美國公、私部門顯著的一兆美元以上的交易,而中國則享受中美間逐漸增加的貿易順差。

美國及IMF均要求中國重新評估人民幣,以減少與美國的貿易順差。然而中國無法真正的放棄有助於中國出口導向生產的低匯率政策,美國則無法承擔嚴格要求中國升值人民幣的後果,因為美國十分仰賴中國持續滿足其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進而維持美國的經濟成長。中國的工廠及美國的消費者,正在惡化過度生產所造成的危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甘泉:誰是中共「一黨專政」制度的掘墓人?
APEC峰會開鑼  貿易會談和北韓核子是兩大議題
台提亞太自由貿易區 美支持
北京滲透改革派? 香港民主黨內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