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依然僧多粥少

標籤:

【大紀元12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張光華2006年12月21日北京報導)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近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明年又將有大約5百萬的高校畢業生準備進入勞動力市場。回顧2006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是僧多粥少,供過於求。

在教育、醫療和住房已經成為“新三座大山”的現代中國社會,高等教育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以前在所謂象牙塔裡的天之驕子們這幾年來面臨越來越尷尬的境地,畢業之際,工作難求。

中國近年來高校應屆畢業生一年比一年多,就業競爭也一年比一年激烈。在即將過去的2006年,這種情況有增無減。每年的11、12月是就業市場最繁忙的時候,因為針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專場大型招聘會都集中在這個時間舉行。

*起始工資水平下滑*

在北京,一位2005年本科畢業的工作新鮮人陳女士去年和今年參加了好幾場大型招聘會。她表示,招聘會現場都十分火爆,簡歷滿天飛。但她認為,2006年的就業形勢比2005年更緊張,因為工資水平在下滑。

她舉例說,她去年找工作,試用期的起始工資在2千元以上,而今年都是在2千元以下。她還表示,現在用人單位更注重專業人才,職業教育現在很有市場。

陳女士說:“現在大學生畢業應用性特別差,拿到公司來根本就不能用,所以這是用人單位的苦惱。大學生的苦惱是沒有特長,到了公司之後甚麼都從零開始,也沒甚麼能做的。”

在職場上,招聘和應聘雙方都在尋找適合的人才和適合的工作機會。在2006年中國全國職業教育發展論壇上,一些高校負責人表示,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到高校招聘大學生,但是招到的人都不能用。也有畢業後進入工作崗位的新鮮人指出,他們在學校裡花了很大力氣學到的知識根本派不上用場。

*人沒事幹,事沒人干*

中國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中國現在的人才培養出現了一個矛盾現象:很多人沒事幹,很多事沒人干,這說明高等教育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

由於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使得大學教育究竟是提供知識和培養人格的精神園地還是要成為技能訓練的場所的問題,成為社會不斷爭議的焦點。

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郭立場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最根本的癥結還是在教育體制上。他說,教育並沒有和社會相結合,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是不能學以致用,那都是一種浪費。

郭立場說:“我們培育的人才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脫鉤的,也就是說高校不看社會需要甚麼,我們的社會希望高校能提供他們社會所需要的東西,人力資源。這是矛盾,多少年以來一直在討論,最終沒有解決。”

*大學課業與社會需求有差距*

有名大學生表示大學的功能和社會職場的要求還是有區別的。他說,教育是一個基礎,但是大學的課業和現實社會的需求有差距。這名大學生說:“在校園裡面完成的一些學業並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上的需要,走到社會上的時候也是邊學邊用。”

也有意見認為,中國現在其實有很多工作機會。人才招聘網站英才網聯的副總裁冷明認為,中國現在的就業機會是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法比的,因為很多國外人士在北京找工作非常容易,但是在國外找工作卻很難。

冷明還表示,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尋求人才的階段,有很多工作機會,但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求職的人找不到對稱的工作,這主要是結構上的問題。

冷明說:“第二個呢,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結構性的問題中間也包含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如說,企業需要這個崗位,大學生找工作就想,當然我適合這個崗位,其實他不一定能匹配。一旦匹配,這種情況下,都能找到崗位的。”

*一半多大學生擔心難就業*

中國青年報和騰訊網最近聯合舉辦的校園調查顯示,在3700多接受調查的學生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在求職中存在恐慌和擔心。調查表明,不管是個人經驗、同學交流、或是媒體報導,都使大學生對自己飯碗的預期更加現實甚至悲觀。

《瞭望》雜誌近期一篇文章表示,以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吸納幾百萬大學生就業其實是有可能的,所謂大學生就業難,只是東部大城市就業難,進機關事業單位和壟斷行業比較難。

中國的胡錦濤政府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也需要消除高校就業中存在的不和諧音符。中國教育部12月宣佈,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教育部將把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這項政策能否有效實施,改善目前中國高校就業的困境,人們期待在2007年看到新的氣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求職學生被迫多次驗血
就業難 中國大學生低工資時代來臨
中國今年高校畢業生四百萬找工難
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增兩成多 就業不容樂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