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光票反應佳 讀者宛如參加嘉年華

台北國際書展昨圓滿落幕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業者衝刺新春業績,讀者把握開學前最後一個星期天,台北國際書展昨天正式落幕,今年入場人數將近43萬,比去年多了12萬,主要是第一次實行的星光票反應相當熱烈。不過書展越來越少國際書商「主動」參與以及人多卻沒有買氣的問題,仍然是每一位台灣的出版業者內心共同的疑慮。

第十四屆台北國際書展是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第二年,該會以「國際交流」、「出版專業」、「閱讀生活」三種機能互相呼應的策略定位,看出了新的方向。基金會董事長郝明義表示,今年基金會希望可以證明,只要照顧得當,其實這三種機能是可以互相呼應,互相加分的。郝明義說,再有三、五年的時間,「我們應該可以走出一條更清楚的路。」

不少業者反映,除了主辦單位大費周章辛苦請來的國際出版人士之外,一般展覽會出現的國際書商今年少得多,這其實就代表了台灣是否繼續被邊緣化的問題,在北京書展大肆舉辦之下,台北國際書展的「國際」究竟還存在幾分,值得省思。郝明義也不諱言,台北國際書展今年更趨向以亞洲為主的感覺,「未來也許就會發展成一個亞洲的書展。」

在「國際交流」的機能上,今年書展強檔「歐洲四國文化館」,讓希臘和波蘭兩國的出版界,第一次知道台灣出版現況。四國聯合展位的模式,由於參展四國的書種本身就呈現了「多元與差異」的特質,形成互補作用,為即使是台北書展常客的德國與法國,也找到新的參展動力與模式。

儘管入場人次增加很多,但整個動線比起去年已經有改善,今年二館漫畫館的動線設計得宜,人潮洶湧但不會阻塞,秩序改善許多。三館童書館仍有直銷商拉客,但也有節制,也有不少業者稱讚書展本身已經到達了前所未有的質感,也讓台灣書商覺得很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網路書店長期折扣低,應該是買氣不振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書商如青林業績表現不錯。除此之外,業者普遍認為主動露臉要來台灣打招呼的國際書商,今年明顯減少許多,這或可代表台北國際書展之於版權交易的重要性已然減退,雖說透過其他電子郵件當方式都可達成版權交易,但也代表台灣已經不再是主要的中文書籍市場,這都是所有出版業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