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星塵號」推手 旅美科學家鄒哲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特稿)自今年以來,兩名青年時期從台灣來到新大陸的留學生,相繼成為美國社會卓然有成的榜樣,關於他們的報導陸續出現在許多媒體的要聞版,其中李安在電影藝術方面的成就已是家喻戶曉,而有關鄒哲(Peter Tsou)的科學研究也是備受國際學術界推崇。

與李安自國立藝專畢業後來美的情形相比,鄒哲是中學時期來到加州,大學階段主修系統工程,先在柏克來加大攻讀,繼而轉到同屬加州大學系統的洛杉磯加大取得博士學位。

就鄒哲而言,一九七五年是影響他一生的關鍵年,當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美國太空總署位於加州帕沙迪那的噴射推進實驗室。

目前擔任「星塵號」計畫副首席發言人的鄒哲回憶說,採集彗星塵埃雖然是他近十年專注的目標,其實早於一九八一年已經開始孕育。

直到一九九四年,「星塵號」計劃終於被太空總署接受,這也是鄒哲向計劃部門提出的第十三個太空探索計劃。「星塵號」太空梭後來在一九九九年升空,並於二零零四年穿越維爾德二號(Wild 2)彗星的邊緣,完成採集星塵樣本後返航。

鄒哲指出,「星塵計劃」之所以被接受,是因為不需要勞師動眾的把一艘太空船降落到外星球上,而只是進入彗星的外緣,在近距離吸納彗星飛行時「灑落」的塵埃和物質,在花費上節省得多。

其次是因為計劃本身具體可行。鄒哲透露,當他第一次向審查小組提出「稀密棉」(Areo-gel)的做法時,並不是順利「達陣」。

但是具有信心的他,不屈不撓的利用數年的時間埋首於實驗室做研究,當接近成熟時,又先把它放到美國太空梭及國際太空站上演練,最後在一九九四年向科學界證明成功的機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

鄒哲形容「稀密棉」在工業界又被稱為「氣凝膠」,外觀有些類似可食用的果凍,是由二氧化矽提煉而來,結構密度有如洗浴用的海綿,其間有許多空隙,一旦塵埃從高速飛行的彗星上灑落時,可以停留在其中的空間,由太空船帶回地球。

基於對氣凝膠功能的深入研究,鄒哲曾於二零零二年時名列金氏世界紀錄,而今年一月十五日美國媒體廣泛報導「星塵號」任務成功返回降落地球時,都以他雙手捧起一片不規則形狀的稀密棉模型做為圖與文的焦點。

過去兩個月,鄒哲的主要任務從加州移到德州休士頓的詹森太空中心,在那裡由他居間協調一百餘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對稀密棉展開過濾工作。鄒哲形容「星塵號」的成果出人意料的豐碩,因為停留在空隙間的彗星塵埃難以數計,有些小到難以用肉眼發現,最保守的估計也有數百萬粒。

根據洛杉磯時報三月十四日刊出的新聞標題「Stardust Mission Finds Fire and Ice」,意思是說,這些塵粒有經歷高溫的透明粒子,也有長久處於低溫如冰點以下的黑色原始塵灰。

報導說,由於數量多,塵粒完整,最後的化驗結果可能推翻太陽系誕生的理論,為宇宙形成提出新的解釋,因為那些塵粒都是數十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遺留下來的最原始物質。

鄒哲補充說,以目前的進度推算,數百萬粒塵埃可能需時五至六年才能「發掘」完畢,在時間上可能要讓大家耐心等候。

為此,不分國籍的太空科學界人士,最近都陸續表達希望從中窺知外太空物質的迫不及待心情,以及對宇宙碳、氧等元素產生過程的好奇。

為了早日揭開奧秘,縮短一窺究竟的時間,負責研究塵粒的柏克萊加大,也就是鄒哲的母校,現在正公開召募有志於太空科學的人擔任義工,希望大家一起來找出塵粒的位置,舉凡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到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了解詳情。

面對自己當初提出的計劃,如今受到國際間如此般的重視,感受尤其深刻的鄒哲說,他所服務的加州噴射推進室裡,至少有百位以上在台灣出生、成長的年輕科學家正在默默的努力以赴,相信他們的一點一滴未來都會發光發熱、受到科學界的肯定,進而讓世人了解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相關新聞
常下館子加速腸胃老化
科學家發現憂鬱能改變DNA
七合一疫苗 可望5年內問世
基甸: 那些質疑進化論的人到底是不是科學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