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龍:反腐敗也要從娃娃抓起嗎?

王人龍(自由撰稿人)

標籤: ,

【大紀元3月7日訊】據報導,廣州有一名小學二年級的男孩,開學後發現自己不再是小組長了,回家後便對他爸爸發起了脾氣,還對他爸爸說:「你趕快買些禮物送給老師,好要回‘小組長’」。小男孩還說,當小組長有許多小同學找他玩,現在不是小組長了,找他玩的人也就沒有了。

看來中國人從小就具備了官本意識,年少時便知當官的好,否則不能連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都知道被「罷免」不是好事,要通過送禮、託人情,才能重新當上失去的「小組長」。別拿村長不當幹部,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正如小男孩所言,自從當上了只管收作業的小組長,小同學都主動找他玩兒,那麼多人都聽他的,小男孩的虛榮心自是滿足。這就是小男孩為何在被「罷免」後執意讓老爸「送禮」的原因。

歌德說:「兒童是現實主義者:他對梨和蘋果的存在深信不疑,正像他對自己的存在深信不疑一樣。」通過歌德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到小男孩要重新當上小組長的原因,小男孩想當小組長,是因為他對這個小組長能給他帶來快樂深信不疑。快樂是什麼?收同學的作業,還可以管那麼多同學,大家都主動跟他玩,這就是「快樂」,這就是「權利」帶給他的快樂。一旦這樣的快樂消失了,他就不再「快樂」了。為了重新找回快樂,只好讓家裏人給老師送禮了。

筆者認為,在我們更多地指責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將目光投到大人的身上呢?孩子的所做所為,跟大人們是有著很大的關聯。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價值觀、世界觀,跟大人的說教有著直接的關係。很多時候,孩子們在不知正確與否的情況下,一味的模仿大人,並往往會引以為榮。讓家長給老師送禮,就是模仿大人的典型事例。在很多小學,很多小學生都在這樣做。孩子只知道給老師送禮的好處,但絕對意識不到這是「腐敗」。也就是說,這就是孩子與成人的區別。如果用審視成人的眼光看待未成年的兒童,對兒童來講是不公平的。想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就應該解決成人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說,「要從娃娃抓起」。的確,孩子是祖國的棟樑,是共和國的未來和希望,把握好孩子們的未來就是把握國家的未來。不過,一個再要求進步的孩子他都需要一個榜樣來激勵、鼓舞他,這樣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來說才會有目標,而大人們則是最好的活物。孩子們的行為方式都在向大人看齊,成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說,要從娃娃抓起,先要成人先作出榜樣,否則「從娃娃抓起」就會變成空談。可現在的成人們又在做著什麼呢?無論是新聞報導還是電視劇,都可以看到腐敗的案例,而這在不經意間,影響最大的就是孩子們。他們也許分辨不清對與錯,看不到腐敗的深層問題,卻可以知道官越大,送禮的人就越多,得到的好處也就越豐厚。正是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們自然不免也會成為「腐敗分子」。

要想清除孩子們的腐敗意識,必先根治成人的腐敗行為,孩子不是罪惡的根源。如果不能從腐敗的源頭入手,那麼反腐敗,真的就要從娃娃抓起了。

2006-03-07(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透明國際報告呼籲打擊醫療腐敗
中國領導幹部年關收禮現象透視
《2006年全球腐敗年度報告》談醫療系統的腐敗
投書: 一氣尚存 反腐到底  至死方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