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數百年傳統杵音 邵族迎新年樂音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4日報導】傳頌森林和海洋樂音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邵族人在每個新年的前一晚,在煙波浩渺的日月潭湖畔,都會以錯落有致的杵聲,擊詠出「年」的道來;邵族民族議會下的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巴努說,杵音是邵族祖先在清末就發明的,藉由長短不等長的杵在杵米的聲音,敲打出高低不同樂音,也從歌聲中,展現數百年邵族收割稻米的情境。

位於日月潭的邵族,一直以來生長在這塊風景秀麗的湖光山色中,早期並向平埔族學播漢稻;巴努說,早期收割沒有去殼機器,曬完後用石頭敲擊,當時在河上捕魚的祖先聽到每家此起彼落的敲擊聲,覺得很好聽,因此將這種農業型態的敲打聲,組合成為獨特的邵族「杵音」樂。

由於杵的長短不一,音樂有八至十個音階,其中長的杵音較高,短的音低,且另外加上竹筒,聲音有如樂團中的bass般,組合成豐富的邵族杵音;巴努指出,這種音樂早在清末時就有,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來到日月潭也曾欣賞到邵族這種獨特音樂。

演出時有杵音團團員握著長短粗細不同的杵,長度約一百六十到二百四十公分,每人每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粗細長短,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

在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讓應合的聲響更為美妙,叮噹咚康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人家迎接新年到來的喜悅前奏。

巴努說,邵族人堅持傳統,對杵音仍堅守祖先流傳下來的形式,而在杵音節奏間並加入合唱,內容也是關於收割稻米和祈禱農作物豐收、家人平安興旺等。

杵音是邵族農業狀態的衍生,巴努談到,舉凡潑水、迎賓、團結、打獵等傳統音樂其實都是由邵族生活型態逐漸發展出來的。

至於祭典和非祭典的歌謠也分得很清楚,祭典歌謠只能在祭典時演唱,內容主要是訴求邵族和祖先對話的音樂;因此平時邵族演唱的歌謠多是新創的音樂;但巴努說,由於缺乏專業音樂的指導,新創的歌曲有限。

一直以來推動邵族文化音樂傳承的巴努,這幾年來除了成立邵族杵音團,應邀巡迴各地表演,介紹邵族音樂,也致力於推廣;他說,目前杵音團除了老班底,也致力於培養新血,大家會利用時間到國小教學,希望將老祖先的音樂傳承下去。

祖先的傳統是文化一部份,也是邵族人可以創造重要商機的來源;巴努深切了解這點,積極推動各項音樂和文化活動,但只靠幾個人是不夠的,巴努期待會得到政府的重視,讓邵族這些音樂和重要文化資產可以真正生生不息,一代交棒給下一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