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数百年传统杵音 邵族迎新年乐音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4日报导】传颂森林和海洋乐音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蓉台北十五日电)邵族人在每个新年的前一晚,在烟波浩渺的日月潭湖畔,都会以错落有致的杵声,击咏出“年”的道来;邵族民族议会下的文化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巴努说,杵音是邵族祖先在清末就发明的,藉由长短不等长的杵在杵米的声音,敲打出高低不同乐音,也从歌声中,展现数百年邵族收割稻米的情境。

位于日月潭的邵族,一直以来生长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中,早期并向平埔族学播汉稻;巴努说,早期收割没有去壳机器,晒完后用石头敲击,当时在河上捕鱼的祖先听到每家此起彼落的敲击声,觉得很好听,因此将这种农业型态的敲打声,组合成为独特的邵族“杵音”乐。

由于杵的长短不一,音乐有八至十个音阶,其中长的杵音较高,短的音低,且另外加上竹筒,声音有如乐团中的bass般,组合成丰富的邵族杵音;巴努指出,这种音乐早在清末时就有,到了日治时期,日本人来到日月潭也曾欣赏到邵族这种独特音乐。

演出时有杵音团团员握着长短粗细不同的杵,长度约一百六十到二百四十公分,每人每执一杵,绕着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负责的节拍舂击杵石,随即发出音阶不同的声响,由于杵的材质有所不同,又有粗细长短,敲击在杵石时所发生的声响也会有不同的音阶,组合成多种不同节奏的杵音。

在旁边则有数名族人,各人手持着长短不一的竹筒击地附合,让应合的声响更为美妙,叮当咚康的杵音,再加上共鸣应合的竹筒声,就形成了邵族人家迎接新年到来的喜悦前奏。

巴努说,邵族人坚持传统,对杵音仍坚守祖先流传下来的形式,而在杵音节奏间并加入合唱,内容也是关于收割稻米和祈祷农作物丰收、家人平安兴旺等。

杵音是邵族农业状态的衍生,巴努谈到,举凡泼水、迎宾、团结、打猎等传统音乐其实都是由邵族生活型态逐渐发展出来的。

至于祭典和非祭典的歌谣也分得很清楚,祭典歌谣只能在祭典时演唱,内容主要是诉求邵族和祖先对话的音乐;因此平时邵族演唱的歌谣多是新创的音乐;但巴努说,由于缺乏专业音乐的指导,新创的歌曲有限。

一直以来推动邵族文化音乐传承的巴努,这几年来除了成立邵族杵音团,应邀巡回各地表演,介绍邵族音乐,也致力于推广;他说,目前杵音团除了老班底,也致力于培养新血,大家会利用时间到国小教学,希望将老祖先的音乐传承下去。

祖先的传统是文化一部分,也是邵族人可以创造重要商机的来源;巴努深切了解这点,积极推动各项音乐和文化活动,但只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巴努期待会得到政府的重视,让邵族这些音乐和重要文化资产可以真正生生不息,一代交棒给下一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