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經建會:蓄水工程不應以極端環保標準要求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四日電)台灣屬於缺水國家,如果水庫三個月沒有注滿水,就會產生枯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強調,政府應繼續推動蓄水工程,但在保育生物的棲地量化指標未具成果下,環保人士不應以極端標準要求,造成水資源公共工程空轉。

經建會今天發佈「台灣水資源生態永續發展」報告,說明全世界皆積極採取合理水價及蓄存水源行動,但反觀台灣卻因政府長期照顧民生,導致水價機制不合理,造成有用水卻不需付出相對合理成本的矛盾習慣,這是推動節約用水最大阻力,因為使用者不會有切身之痛。

若以水量計算,經建會表示,台灣年平均2510公厘的降雨、約為904億立方公尺水量,其中能成為河川水流不過約640億立方公尺,每人每年約可分配到2千8百立方公尺,但實際上台灣每年有效蓄存的水資源僅225億立方公尺,每人每年得不到1千立方公尺,依照世界水資源協會標準,台灣屬於水資源短缺國家。

尤其台灣地區的雨量豐枯不平均,所謂豐水期5月至10月有半年時間,但真正帶來水量降雨,僅限於幾場颱風所帶來的大豪雨,這種豪雨所帶來的河川流量雖大,但均為災害性降雨,在蓄水設施未廣設情況下,有效而可用的水量其實非常有限。

據初步統計,國內水庫平均每三個月要注滿水,否則就會出現枯水期,但颱風季節的水挾帶大量泥沙,反而使得濁水度飆高,淨化不及也會有缺水困擾。

經建會強調,台灣水資源缺乏,政府認為有必要繼續推動蓄水工程,且朝生態方式如人工湖、水庫更新改善及海水淡化廠等,問題是本土生態環保研究較晚起步,相關保育「生物的棲地量化指標」,例如每隻八色鳥需要多少水域、多少森林,由於未具成果可供工程界使用,環保人士應該與政府溝通,不應以極端高標準要求政府施政。

目前生物棲地量化指標無法與環保團體間取得共識而空轉,但政府在規劃時是以至民國105年為目標,若無法儘早施工,政府所規劃的未來生活環境目標可能無法達成,政府與民間應儘速溝通,建立工程與生態的互動平台,使得國家重大水資源公共建設能兼顧生態及永續發展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