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號》感官刺激取勝 人情戲味不及舊版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5月26日訊】(亞洲時報 撰文 林超榮)是那一艘給打翻,沉在海底的巨輪「海神號」;還是那一波又接一波的迫人災難?也許是那一班守望相助,發揮超人意志,死裡逃生的生還者。

我相信編劇和導演一定以為那一波又一波的災難是最好看的主角,但是我以為那一班死裡逃生的乘客才是主角;發揮人類互愛互助的精神,才該是《海神號》的主題。

災難來得好快

1972年的《海神號遇險記》(《The Poseidon Adventure》),他們以生還者做主角,新版的《海神號》,就忽略了那一班生還者,所以他們面目模糊,性格不清,糊里糊塗的來,糊里糊塗的死了。

因為編劇都不花筆墨讓我們親近他們,瞭解他們。反而,我們最記得歷歷在目的,只是層出不窮,逼人膽震的死亡設計。災難片,有時就像人類死亡場面的大展覽。

2006年的《海神號》,災難來得好快,人物還未介紹清楚,戲就開展了。無人得知男主角的江湖性格如何?那一對母子為何是單親家庭,那個紐約市長為何反對女兒和男朋友之戀?最奇怪是理查德‧德萊弗斯(Richard Dreyfuss,港譯李察杜裡福斯,台譯李察德瑞福斯)這樣一個資深演員,也無法演好他的角色,他應該和拉丁裔的女屈蛇客有一種不言而喻的關係,因為是他害死了帶她上船的朋友,期待有一場揭盅戲,可惜欠奉。

不怕貨比貨,對比《海神號遇險記》,每一個人死亡前,幾乎都是個人表演,讓人喝彩一聲,有一種為了眾生而死的悲壯感。

我記得《海神號遇險記》中神父死得非常慷慨激昂,還有那個大肥婆,閉氣游水遇灣而死,臨死前她說自已是中學游泳冠軍!一聽這句,全場大笑,又為她的去世而感傷。

死得非常拙劣

我看這一齣《海神號》,演員都死得冤枉,沒有讓人留下印像,那個廚房小子,甫開場就死了,幾乎連名字都不想提。

那個拉丁裔女屈蛇客,死和不死,對大局毫無影響,最奇妙是那一個奚落市長的酒徒的那一場死,死得非常拙劣,真正為死而死。

災難片表面是陳列死亡,骨子是歌頌生命,宣揚人性,我覺得這一部新版《海神號》對人性描寫不是沒有,就是欠缺一點耐性。他們死得快,因為災難來得快,節奏去得快,滿足的只是官能刺激。

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港譯胡夫根彼德遜,台譯沃夫岡彼得森)拍過《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港譯《驚濤駭浪》,台譯《天搖地動》)和《特洛伊》(《Troy》,港譯《木馬屠城》,台譯《特洛伊:木馬屠城》),官能刺激娛樂過癮,你不用擔心,絕對可以滿足,有幾場大災難,我都看得手心涔汗,他是高手,只是你要要求戲味,看人情,那就嫌不夠感人了。

災難來得快,情節去得急,不是最大致命傷,而是今時今日,全球觀眾非常聰明,你不是拍1972年的災難,也不是拍世紀初的「鐵達尼號」,現在科技進步,上有衛星監察,天氣預報準得不得了,遇上那一種遽發巨浪,全船給打翻的機會相當之少。

背景常識不交代

編劇未能將沉船的事實說得有根有據,你看《泰坦尼克號》(《Titanic》,港台譯《鐵達尼號》)對巨無霸泰坦尼克號沉沒說得多鉅細無遺,細節就建立了戲劇世界。

相反,這部《海神號》一開場是一個舞會,大浪來了,船就翻沉,這是我才明白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港譯占士金馬倫)的確是高手,為何《泰坦尼克號》可以在開場半個小時先介紹「泰坦尼克號」沉船的始末,然後才插入回憶、再過一小時方沉船,什麼是戲味的醞釀,可見一斑!

在這一部《海神號》,災難來了,船長就說一句:「不用害怕,我們有全球衛星追蹤,救援船好快到,大家不要亂跑。」不說這句話,我也不知這個黑人是船長。全球衛星定位,觀眾連船在大西洋還是太平洋也未知,只知目的地是美國紐約。

知何處來,知何處去,觀眾便能定位。這些小節不介紹,觀眾不易入戲,最簡單,劇情是迎接1月1日倒數,是大除夕,在北半球是冬季, 在南半球是夏季,我們都不知,為何他們下了水無人覺得寒泠,應該是南半球吧?!

這不是IQ遊戲,而是製作人連小小背景常識都不交代一下,我們如何投入這一場大災難,看新聞片,有災難發生,你有可能不知地點嗎?不知地點,那就無人關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神號搏15F駭浪 艾咪菲姬G波洶湧
喬許盧卡斯 重環保愛天體
新版《海神號》 試煉人性與電腦科技
【新片介紹】海神號(POSEIDON)﹕劇情離譜缺乏娛樂效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