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危險國家投資 置人民於火線

標籤:

【大紀元6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綜合編譯) 4月29日,一通行動電話打到北京,傳播了尼日利亞(又譯﹕奈及利亞)石油城市瓦裏(Warri)暴動的消息,煉油廠的汽車爆炸,幸好無人死亡。但北京怎麼會和尼日利亞Delta攻擊行動扯在一塊﹖

中共在政治不穩定國家投資,在國外工作的中國人受到攻擊

北京了解到光是吸引外資是不夠的,還必須促進中共在國外的投資,尤其在能源以及其他需要維持發展的資源。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和員工活躍於全世界,涉及其他國家的政治不安,在國外工作的中國人民以前就受到過攻擊。

2004年5月,3名中國工程師於巴基斯坦一個港口建造計劃中遭到炸彈攻擊致死。1個月之後,11名中國鐵路工人在阿富汗北部的工地被謀殺。當年的10月,兩名中國工程師被巴基斯坦恐怖份子綁架,其中一名人質在拙劣的營救行動中死亡。

簡而言之,中共刺激國外投資的”走出去”政策使北京第一次暴露於強大的國際政治風險。

由於中國企業頻繁與西方公司避免打交道的國家如伊朗、蘇丹、緬甸和辛巴威有協議,因此中國特別容易受傷。

願意與這類國家簽署長期協議,迫使中共必須處理對它利益的新類型威脅,而且時常造成北京和美國以及歐盟的政治衝突。

中共在非洲國家投資及風險

石油蘊藏豐富,不過連西方能源公司都很難取得安全據點的尼日利亞是近期的挑戰。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也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第五大國。石油佔了尼日利亞總出口比例的98.5﹪。擁有尼日利亞四分之一原油產出的Delta區,其區域攻擊組織對中國並沒有意識形態上的不滿。

不過為了對奧巴桑喬(Olusegun)總統當局施壓分配更多的石油收入給Delta區的窮苦居民,他們對於在該區營運的外國公司進行攻擊。

這個對北京的警示剛好發生在胡錦濤訪問尼日利亞之後。胡錦濤和奧巴桑喬總統達成包括奈國提供中共公司4張石油探勘執照以交換中共投資40億美元於尼日利亞的基礎建設等協議,3天之後發生炸彈攻擊。

為了擴展在非洲的影響力,五月下旬北京承諾投資10億美元於尼日利亞的鐵路建設。

五月中旬,中國的CITIC集團和中國鐵路建設公司擊敗了歐洲和美國公司的競標取得另一個石油大國阿爾及利亞754里長高速公路將近一半的建造權。今年3月,中國工程師開始進行安哥拉鐵路的大翻修建造計畫,這個鐵路在2002年才結束的內戰中遭到破壞。北京將花費5億元興建幾十座橋樑和車站提供安哥拉一個有用的運輸系統。北京還提供這個位於非洲南部,該區僅次於尼日利亞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的其他基礎建設專案15億元的借款。

險境重重,最終要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

共產黨領導當局用這類投資強化與非洲國家的聯盟,這在與美國和蘇聯的意識型態之爭時很有用。隨著冷戰的結束,早前中國也退出非洲。現在,因為經濟擴張,中國又回到非洲,這次專注於有礦產和石油的國家。

估算中國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石油來源於非洲,包括蘇丹。與論認為北京對於蘇丹踐踏人權轉為閉一隻眼的政策幫助了蘇丹。中共的軍事設備賣給了尼加拉瓜、蘇丹以及辛巴威。

去年中國和非洲的貿易達到397億美元,是6年前的4倍。

北京還沒有因為所投資國稀有資源控制引發的衝突而付出巨大代價。不過隨著它的國際曝光率提高,國外政治風險對中國的可能傷害也越來越高。

中國低成本商品的輸出造成其他國家紡織和製造業的失業升高,好幾個國家的勞工對於大量的中國廉價產品表示不平,對北京提供融資的國外營建案表示不滿。

2004年9月,數百名西班牙製鞋業工人走上街頭抗議,抗議中國商品的競爭導致他們失業。示威人士損毀了2家中國人擁有的倉庫,並且燃燒一個中國商人的卡車。其他人打著要中國人滾出去的橫幅。

北京持續追求造成它和華盛頓衝突的國外投資策略,在中國的經濟仍然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傷害時,北京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

資料來源﹕財富雜誌、衛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微言:胡錦濤是作秀   還是有心改革
胡錦濤訪中東、非洲是「石油戰略」?
中國來了 非洲開始向美歐說拜拜了?
陳破空:胡布會失敗 中美各行其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