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馬英九的民主牌有遠見

人氣 33

【大紀元6月15日訊】
  
陳水扁硬對硬
  
台灣總統陳水扁出訪拉美,本來準備過境美國,但美方給予的過境待遇太寒酸,不能不讓人想起台灣前總統李登輝第一次過境美國的遭遇:美方只允許停留夏威夷加油,不允許隨便活動。李登輝作出了抗議式反應,穿著睡衣和拖鞋在飛機上過夜。
  
顯然,與李登輝相比,阿扁的不堪羞辱之感更為強烈,其反應也比李登輝強硬。他索性不再乞求,來了個硬對硬,也給美國政府點臉色看,來回都繞道飛,不再過境美國。
  
面對國內外的質疑,陳水扁解釋說:過境路線不斷變動,絕對不是意氣用事,更不是一時興起,僅僅是基於維護台灣的國家利益的考慮。因為,台灣外交空間不容打壓,國家尊嚴更不容打折。當阿扁放下過境包袱後,反而展開拳腳,居然去了中國的邦交國利比亞,還受到高貴格接待,引起中共外交部對利比亞的抗議。
  
2000年和2001年,陳水扁曾在出訪時兩次過境美國,美國政府皆給予了不錯的待遇,一次在洛杉磯落地,一次在紐約落地,還見到多位美國議員,其待遇遠遠超過李登輝當總統時的過境待遇。而此次布什政府在過境問題上讓陳水扁難堪,顯然是在明確表達對陳水扁的強烈不滿。一是連任以來的陳水扁政府醜聞不斷,已經失去台灣主流民意的信任;二是陳水扁在兩岸關係上動作不斷,既挑戰中共,也挑戰美國,特別是他突然宣佈「終統」,更被美國人視為背信棄義之舉。
  
中共害怕被台獨逼入死胡同
  
陳水扁的遭遇,在根本上凸現的是台灣在國際上的悲情處境:一面是正在崛起的中共政權的國際圍堵,一面是美國維護台海現狀的兩岸政策。所以,無論誰當選台灣總統,都將面對李登輝曾經遭遇過、陳水扁正在遭遇的國際困境。如果馬英九在2008年成功當選總統,如果他也在出訪時過境美國,也休想再得到他4 月份訪美時的高規格接待。

中共的對台政策是四管齊下:經貿收買、統戰攻勢、國際圍堵和武力恫嚇。在這四大招數中,武力恫嚇和國際圍堵最令台灣人反感。但就現實效果而言,「反分裂法」和近八百枚導彈的武力恫嚇聽上去很嚇人,但在我看來大都是「稻草人」,也就僅止於恫嚇而已。中共最高決策層知道,當下中國的主要危機,不在外部而在內部,穩定第一的既定方針,自然也包括國際環境的穩定,決不允許外部因素變成引發內部爆炸的導火索。而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具有超強難度和巨大風險,就目前中共的硬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絕絕無可能。所以,在《反分裂法》遭遇強烈國際譴責的情況下,中共才迫不及待地上演「胡連會」,並放棄「不得干涉內政」的傳統論調,第一次公開邀請美國來「共同維護台海和平」。中共堅決反台獨,主要原因不是對統一大業的堅定,而是害怕台獨將把中共逼入死胡同:打與不打,都將是中共現政權承受不起的代價。
  
國際圍堵使台灣成為「孤兒」
  
所以,在中共對付台灣的四大招數中,只有國際圍堵是打壓台灣的最具實效的招數。因為,首先,在當今世界上,畢竟絕大多數國家承認「一個中國」,中國還佔據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重要位置。其次,在國際關係中,經常出現利益博弈與普世道義之間的悖論。比如,沒有道義合法性的專制政權,卻具有國際法上的主權合法地位;而具有充分道義合法性的民選政權,卻沒有國際上的主權合法地位;人權記錄極差的獨裁國家,卻可以變成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而自由國家的領袖美國,曾被排斥在人權委員會之外。正是在這種冷酷的悖論中,民主台灣被拒之於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大門外,而所有的不民主國家、乃至少數暴政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成員。
  
所以,即便美國把台灣視為戰略盟友並明確承諾協防台灣,前總統克林頓讚美台灣是「亞洲的一個成功故事」,現總統布什希望台灣能夠作為大陸的民主示範,其他自由國家也對台灣的民主成就給予極高的評價,但這一切都無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美國可以保護台灣的安全和支持台灣向大陸打民主牌,但反對陳水扁政府企圖改變兩岸現狀的任何動作。特別是在美國的亞洲戰略需要中共政權合作的情況下,美國就更不願意看到陳水扁的台獨舉動使兩岸關係陷入危機。正因為如此,陳水扁的「終統」舉動,不僅是挑戰中共,也是挑戰美國,美國肯定要給陳水扁臉色看。
  
於是,台灣人看到,台灣的邦交國不僅越來越少,而且大都是些有奶便是娘的無賴小國,它們在外交上承認台灣,大都不是基於價值認同和主權承認而是基於實用主義的金錢外交。同時,由於中共的全力圍堵,台灣也無法進入任何由主權國家構成的國際性組織。比如,不要說台灣要求加入聯合國,就是要求加入 WHO 的訴求也屢屢擱淺;甚至在引發全球性恐慌的SARS危機中,世衛組織也無法堂堂正正地幫助台灣。面對如此醒目的國際現實和普世道義之間的悖論,台灣人的內心悲情肯定無法抑止。
  
更令台灣人不爽的是,代表台灣的形象和尊嚴的民選總統無法以官方身份正式出訪,而只能巧立名目地搞靈活外交。前總統李登輝去美國要在飛機上過夜,現總統陳水扁去美國只能玩「過境外交」,副總統呂秀蓮也只能以「休假外交」出訪印尼,甚至,已經是平民的李登輝去日本也要經歷諸種曲折。現在,就連阿扁「過境外交」也困難重重,有辱台灣尊嚴的苛刻過境條件,逼得阿扁不得不回以繞道而行的抗議。正如陳水扁屢次重複的那樣:「台灣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家不能被欺負、被矮化、被邊緣化及地方化,台灣不是別人的一部份;不是別人的地方政府、別人的一省,台灣也不能成為第二個香港、澳門,因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簡言之,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
  
馬英九痛陳台灣悲情
  
此種悲情處境,不僅是台灣現政府的困境,而是台灣在野黨和全體台灣人的困境。前不久,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訪美,受到美國政府的高規格禮遇,遠比任何民進黨政要美國行都要風光,在這種鮮明的熱冷對照的背後,有華府不滿陳水扁「廢統」的原因,更有中共有意挺馬打扁的原因。但正如廖天琪女士在《華府春意鬧──踩扁、抬馬、迎胡》一文中所言,「這裡所謂的『高規格』說來怪可憐見,十分寒磣,充其量不過是同美國的一些政務官,包括副國務卿們、幾個大城市的市長們會談,並在幾所名校(包括他的母校哈佛)和智庫演講等。」(《觀察》2006年3月30日)
  
好在,馬英九雖然認同「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但他並沒有陶醉在「高規格」氛圍中,而是清醒地意識到台灣在國際上的處境,仍然懷有至深的「台灣悲情」:中共圍堵導致了台灣的「國際孤兒」狀態,如果中共仍然不改變圍堵策略,那麼台灣人的「孤兒悲情」只能愈演愈烈,台灣民意也就會離大陸越來越遠。所以,他在儘量向美國展示了善意、能力和魅力的同時,也對中共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換言之,馬英九也決不會用矮化台灣的主權地位來討好中共。
  
3月20日,馬英九在紐約演講中提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一個國家不需要獨立兩次」。他還呼籲兩岸應該首先就撤除導彈、建立軍事互信和簽署和平協議展開談判。
  
3月24日,馬英九應邀在胡佛研究所演講,強調台灣從未擺脫過的悲情。他提到台灣百年來三大悲情事件:近代的割讓台灣,現代的228血案, 1979年以來的國際孤兒。馬英九指出,百年前的「馬關悲情」已被光復化解,半個世紀前的「228悲情」也在民主進程中逐漸彌平,今年台灣紀念228血案,馬英九代表國民黨表達懺悔。剩下的只有「孤兒悲情」延續至今。他表示,如果中共連一點國際空間都不給台灣,那就等於逼反台灣人,不要說台獨,「包括我在內,我們這些人都會反。」馬英九呼籲中共給予台灣更多的國際空間,否則「後果要自負」。如此重話,在國民黨黨魁中還是第一次。
  
馬英九強調的台灣悲情,我早就從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名片《悲情城市》中感受過,也在台灣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和現總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中領教過。
  
台灣的真正民意
  
兩岸在經濟水平上有著懸殊的差別,在制度文明上和社情民意上也越來越隔膜,特別是面對製造過六四大屠殺的中共政權,除了與大陸做生意賺錢之外,台灣人就不想管大陸的其他事情,他們內心的希望是離獨裁大陸越遠越好,似乎愈遠愈安全,即便是大陸人爭自由要人權的事業,也與台灣政府和絕大多數台灣人無關。但在現實層面上,歷史形成的兩岸關係,使台灣又無法遠離大陸。於是,台灣人太想遠離大陸卻又無法遠離,只是在這種現實約束下,台灣的主流民意才傾向於維持現狀,這是最大的台灣悲情。
  
去年,連戰訪問大陸,他太不像民主台灣的政治人物,而太像小政客來朝拜大獨裁者。在我看來,連戰大陸行的失敗有三:1,他沒有表示對幾百枚導彈和《反分裂法》的抗議,使國共兩黨時隔五十多年的首次握手,變成了中共通吃的零和遊戲;2,他白白放過了向中共打民主牌的機會,也沒有向大陸民眾介紹台灣悲情,反而盛讚中共改革的成就;3,作為已經過氣的政客,他用獨裁者的表面禮遇來凸現自己的政治生涯的最後輝煌,那首大陸少先隊獻給「連爺爺」的迎賓曲,已經變成了海內外華人的笑談。
  
儘管如此,但我注意到,連戰還是守住的決口不提「統一」二字的底線。當時,中央電視台做了一個專題節目,邀請的嘉賓全是台灣人,包括連戰的隨員、媒體人、台商和留學生。在這個四、五十分鐘的節目中,無論大陸主持人和台灣嘉賓聊得多熱乎,感覺上甚至是一家人在談笑風生,但就是沒有一個台灣人說出「統一」二字。由此可見,台灣人視「統一」二字為洪水猛獸!
  
這就是台灣的真正民意。
  
中共對台的無奈窘境
  
我以為,具有優勢國際地位的中共政權,把台灣被逼入「國際孤兒」困境,向外界展示的僅僅是獨裁政權的蠻橫,卻沒有台灣悲情的動人力量,絲毫無助於爭取台灣的民意認同。非但不能為緩解兩岸緊張關係帶來任何實效,只能在無奈的窘境中用毫無實效的反分裂法和熊貓秀來硬撐。
  
換言之,只要大陸的一黨獨裁制度沒有根本改變,即便擁有再廣袤的領土、再龐大的人口、再優勢的武力、再高速的經濟、再有利的國際地位,也爭取不到台灣主流民意的認同,美國的台海政策也不會有根本改變。所以,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從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到政治上的「終統」和「修憲」,中共也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台灣朝野的離心傾向愈演愈烈卻苦於無計可施。除了無效的文攻武嚇之外,再也拿不出柔性的吸引或強硬的征服的辦法,就連「熊貓秀」人家也拒絕配合。
  
事實上,這麼多年的經驗證明,無論兩岸的未來關係如何定位,但人間正道只有一途:從大陸的角度講,中共政權首先要進行內部的民主化政治改革,這不僅是說服台灣民意的最好方式,也是在國際上贏得道義優勢的惟一方式。中共政權只有讓台灣看到大陸進行政治改革的誠意和行動,兩岸的真正談判才有可能的開始。從台灣的角度講,再也沒有比台灣對大陸打民主牌更光明正大的了。只有一個自由民主的大陸才會給兩岸關係帶來一種真正的安全感,也才會平息流行於西方的 「中國威脅論」。而大陸一天不自由、不民主,兩岸關係就一天沒有這種安全感,國際主流社會對中國的擔心就一天不會消失。
  
馬英九的遠見──打民主牌
  
在台灣的政治人物中,馬英九的反共立場最清晰、也最始終如一。他具有強烈的「六四情結」,數年來一直堅持出席台灣紀念六四集會,也多次公開表示:六四問題不解決,兩岸不可能有政治談判。此次訪美,他還表示,假如中共開黨禁,國民黨將去大陸發展。他在3月27日接受自由亞洲台採訪時說:關心民主,就是關心我們自己的未來。
  
如果說,陳水扁的大陸政策是單一的,即用不停頓的小步走「台獨」來測試中共的底線,同時還要爭取美國對台獨策略的諒解;那麼,馬英九的已見雛形的兩岸政策就是:一方面,維持現狀、加強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另一方面,用制度之爭來定位兩岸關係和爭取國際支持,把大陸的政治民主化作為兩岸政治談判的前提,讓台灣的大陸政策與美國的人權外交相配合,從而使台灣問題變成大陸政治改革的催化劑。
  
試想,如果馬英九在2008年如願當選,當選後,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出席六四週年祭,那才是對北京政權的最大考驗。因為,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北京高調反台獨可謂「名正言順」,但如果北京高調反對作為台灣總統的馬英九祭奠六四亡靈,那就將陷於三重困境:有違於美國對兩岸互動的期待,有違於大陸的民心所向,也只能把台灣的主流民意推得更遠。
  
大陸民意對馬英九的期望,可以從官控媒體與民間網站對馬英九訪美的不同反應得到驗證:
  
所有官控媒體對馬英九美國行的報導,反復突出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台獨」的立場,卻隻字不提馬英九對台灣悲情的強調,不提馬英九敦促大陸的政治民主化,甚至連「一中各表」都不敢提。
  
而在人氣很旺的民間網站《貓眼看人》,有網友貼出「馬英九出驚人之語:大陸若開放組黨國民黨一定去」,但停留了一段時間後就被刪掉。貼出時間是4月2日18點30分,刪貼時間是4月3日1點左右,不到七個小時,點擊率就高達19480多,跟貼439個。絕大多數跟貼支持馬英九。由此可見,儘管大陸的主流民意傾向於統一,但在如何統一的方式上卻站在馬英九一邊,特別希望台灣政要利用台灣的特殊地位向中共政權大打民主牌。有網民甚至說:「苦等馬英九不來,望穿秋水。」
  
由此可見,中共既不會接受「台獨牌」,也不會接受「打民主牌」。但在台灣所處的國際環境的約束下,二者相比,民主牌比台獨牌具有更大的優勢。台獨選項不具有現實可行性,其操作空間也越來越狹窄,而向中共打民主牌卻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既然台獨牌和民主牌都是對中共的得罪,那麼,與其打台獨牌得罪,不如打民主牌得罪。前者得罪三重的,既是中共政權,也是大陸民意,還是美國政府;而後者得罪是單向的,得罪的僅僅是中共獨裁者,而贏得的卻是大陸民意和美國支持。只要台灣問題能夠推動大陸的民主進程,就會出現最理想的三贏局面:台灣、美國和大陸同時獲益。所以,馬英九打民主牌的政治選擇是富於遠見的,最應該成為台灣朝野的共識,以一個聲音促進大陸民主化。
  
2006年5月15日於北京家中(《爭鳴》2006年6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泛藍擬仿美國會聽證會  創設罷免案審查制度
是否提罷免答辯  陳唐山:府方還未定案
宋楚瑜暫停府前抗爭  不想馬主席為難馬市長
陳水扁「冷處理」罷免案 不提答辯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