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木人:也談北京的住房問題

【大紀元7月6日訊】唐代詩人杜甫在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有兩個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過了一千二百多年了,詩人的美好願望也沒有變成現實,這「天下寒士」們也沒有條件真正的歡顏。

遠了不說,就從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也已五十多年了,大批的「寒士」們依然為了住房在「春風秋雨愁煞人」的生活中煎熬著。

五十年代初,私人房產(包括舊官僚、資本家、超過國家規定所允許的「間數」以上的老百姓的私人房產)一律沒收歸公。在計劃經濟下,國家每年也投入一定的資金給機關團體建造「福利房」。這些住房一律實行按級分配,副部長以上住獨門獨院。司局級住裝有浴室、地板,房間多一點的樓房單元。處長分房間大一點的單元。一般工作人員分普通住房。由於供需差距很大,因之也不是人人有份兒,中央的、大單位房比較多,小單位少,甚至根本沒有。所以民眾的住房問題一直是很緊張的。

一年一年地過去了,當官的不斷的增多,從舊官僚、資本家、有房戶等沒收來的獨門獨院就不夠分配了。於是,又蓋了復興門外大街的「部長樓」。緊接著又蓋了三里河南沙溝「部長樓」,木樨地西的「高幹樓」,這個大院兒,那個大院兒。隨著當官的對住房質量要求的提高,在緊靠「皇城」的南長街、南池子,把原住民遷到永定門外,又新修建了一批高檔四合院……

隨著機關團體、企業單位的逐漸膨脹,再加以「人多好辦事」的思想為指導,北京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長缺乏科學的規劃,從1949年的4,201,000人,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14,927,000人,翻了3‧55倍。住房的建造供求關係更趨於複雜。

城區住房最為困難的當為普通職工群眾,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城區的平房區,「文化大革命」中,由街道革命幹部,按照家庭出身進行了住房寬鬆、緊張大平衡。一般地說,大多是幾代同堂,擁擠不堪。但是也得「過日子」,也得生兒育女,房間小得沒法住,急中生智,他們在房前屋後,院落空檔,搭起了形形色色的「棚子」。只留一條羊腸小道通往院門,可供出入院子,把「胡同」的民居院落變成了沙丁魚罐頭式景觀,過著張大民式的自足生活……

國企開始改造,企業單位首先給頭頭下放權力,當頭兒的有了權,別的不幹,首先給自己買一套好房。這是上級給的權,職工豈敢眼紅?廣大職工的住房問題依然是提不上議事日程。

改革開放後,出現了房產公司。這種公司的運作,按常理說,首先要有地,而後貸款,再找建築公司承建,再以後就是售房、賺錢。然而,這些老闆從社會主義走過來,哪兒來的上千萬買地錢?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憑借「關係」,拿到了別人拿不到的地。有了地就等於賺錢了。就等於淘到了第一桶金。

和批地的單位開始建立了關係。自然也就不斷地可以拿到地,而批地者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說:「這是我們的納稅大戶,好地應該批給他」。不言而喻,背後雙方也就都有了「利」。房產企業家也就開始作大了。

城區哪兒來那麼多空地?那就來拆遷改建,名之曰:「美化城市」。劃好了地段就開始拆。城區地段自然關係到普通老百姓,他們住在城區已經幾代了,在城裡工作、生活,拆遷以後都買不起回遷房,只好搬到遠郊區。這無異於城區居民大搬遷。普通老百姓全搬住郊區,城區的新房全賣給了有錢買房的人。無形中就把人群劃分成有錢人住城裡,沒錢的住遠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創舉。毛澤東要在世,這不又成了「階級」問題了嗎?

搬到郊區,只因為是新房,「高興」只在頭腦裡「一閃念」,立刻就想到:房屋欠款幾時還清?有家庭成員下崗怎麼辦?過兩年孩子考上大學念起念不起?住這麼遠,車費也增加了……天天得盤算這倆有數的工資,天天真是頂著「愁」字去上班。再說上班的路遠多了,需要乘城鐵、地鐵,還得再騎自行車去上班。「屋漏又逢連陰雨」,自行車放在地鐵站,沒幾天,從地鐵上來,自行車丟了。而且放在地鐵站的大批自行車都丟了。過了幾天,在地鐵站碰到一些也丟了自行車的「失竊者」在議論,才聽一位大爺說是「公家」為了解決「影響市容」問題,夜半用大卡車拉走了。「怎麼也不貼個告示?」有人發問。大爺說:「嘿,告示?這多快呀!第二天就是『政績』,告你幹嘛?」

城區的房不斷地拆遷,新房也不斷地在建。「私人房產企業家」大批建房的同時,其中種種關係也在運作,貪污、受賄、回扣、好處費……也在滋生著。

於是,比資本主義積累資金快許多倍的房產企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大……很快就造就了一批擁有若干億財富的房產業大亨。以至這種賺錢的規模和速度吸引了一些外商也來參與。電視台在上海採訪一位投資房地產的港商,記者問他:「為什麼房價這樣高?」那位港商說:「我也奇怪,怎麼賣那麼貴?這錢賺得都讓我發毛。不就是鋼筋、水泥、沙子、管道嗎?怎麼一平米就能賣10000多元?這,這怎麼說呢。」

錢能通神,有些媒體也介入了炒作,捧大亨。整版整版給「私人企業家」登賣房,賣別墅的廣告來賺錢。還出副刊,名之曰:「廣廈時代」。看看那些廣告,高檔房幾乎把世界各國的經典都搬到中國來了。好像要辦世界別墅大展。好像中國人的住房條件已經世界第一了。還辟出整版版面搞什麼「私人房產企業家「論道會。中國的人均GDP還排不進世界前50名,但有的企業家卻高談闊論」應該大量建造別墅,北京人完全能買得起!」後來才知道,這位企業家就是《北京日報》公佈過其年薪700萬的那位企業家。沒錯兒,北京人要能拿到700萬的年薪,大家都會說:「買別墅」!

這些大亨們一般多具有中國「暴發戶」的特點——投機狂妄,炒抬價格,為富不仁。也許他們頭腦裡,除了知道他們這伙大亨和與之相關的有權者之外,壓根兒不知道中國還有什麼「勞苦大眾」。小橋流水,亭台樓榭,歐美園林,世界尊邸……房子越建越高檔,就是不建老百姓能買的,他們賺錢少的普通房。媒體大概是見錢眼開,光掙廣告費還不夠,除了廣告捧場,還抄作賣房,一時讓人搞不清楚「報紙」的「經營範圍」有沒有「賣房」的項目?真是為了錢可以不顧一切?這是不是該叫做「報紙也瘋狂」?,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究竟是幹什麼的!

國民黨退逃台灣前,上海有些資本家在亂的當口,大搞「囤積居奇」,把百姓急需的食品大量囤積起來,抬高價格,大賺黑錢。蔣經國搞了半天「打虎」,根本沒有能力制止,把上海老百姓搞得苦不堪言。歷史有時會有些奇巧的相似,不過當年那些囤積的食品從價值上說,資金遠不及如今房產大亨們的資金雄厚。他們囤積居奇了房子,控制價格,想漲就漲,說漲就漲,這些房產大亨們真的是越作越大了。他們招來了資財達億的山西煤老闆買房團,溫州買房團……如同從零售轉向了批發,一方面高檔房和別墅幾十套,幾十套地成交,用金錢衝擊並打破了多少年形成的「戶口制」。另一方面,還頻頻向外國人招手,恨不得把中國的房產業早日走向國際。這就是「市場經濟」?我們現在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嗎?我們不是還沒有進入小康嗎?怎麼對「囤積房產」這種事無所作為呢?中國特色的國家機關和私人資本家又是什麼關係呢?

難道北京就需要這樣地「躍進」到富裕水平?國際水平?世界前列?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