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黎停火決議案 外交斡旋高潮迭起

標籤:

【大紀元8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當以色列一個月前對真主黨發動攻擊時,布希政府不顧法國等盟邦要求停火的呼籲,支持以色列摧毀真主黨民兵及其武力的計畫,但隨著戰事陷入膠著,黎巴嫩平民傷亡人數急遽升高,美國政策出現逆轉,不再視以色列的軍事勝利為一個選項,並展開一個星期波譎雲詭、起伏跌宕的外交折衝。

這項聯合國近年來最戲劇性的外交行動,直到安全理事會十一日晚間一致通過停火決議案當天,紐約、巴黎、華盛頓、耶路撒冷、貝魯特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首都的談判代表仍在為決議案的主要內容爭執不休,談判最後由「山窮水盡疑無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確實讓一些參與者驚訝不已。

根據國際前鋒論壇報報導,負責聯繫這項決議案的法國代表古爾多.泰塔涅表示,這是他二零零二年出任總統席哈克的外交顧問以來所處理的最棘手危機。

美方主要推手、主管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勃恩斯說:「我們每天為這項不可能任務工作六、七個小時,試圖在四、五個首都間敲定決議案的措詞。我們工作到晚上十點或十一點才回家,希望『明天會更好』,但是隔天仍得從頭來過一遍。」

這項外交行動在五日展開,當時美法兩國宣佈他們已就一項停火決議案達成協議,要求聯合國目前派駐黎巴嫩的維和部隊監督以黎邊界,並打算在兩、三星期後通過另一項決議案,成立一支國際部隊。

不過這項決議案允許以色列部隊在國際部隊抵達前繼續留在黎巴嫩南部,因此在往後幾天遭到貝魯特和整個中東地區的抨擊,以色列也擔心聯合國部隊起不了作用,而對這項決議案反應冷淡。

由於黎巴嫩的反對,法國九日改變心意,主張以色列在通過第一項決議案後應該立即撤軍。美國對此大表反對,並揚言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

到了十日,美法駐聯合國大使會見飛抵紐約的阿拉伯聯盟代表,阿拉伯聯盟代表抗議決議案對以色列有利。眼見談判可能破局,美國國務卿萊斯晚間決定隔天前往紐約坐鎮斡旋,直到各方達成協議。

這項決議案能否帶給黎巴嫩南部和平目前仍不清楚,但是安理會通過這項決議案的過程確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2006 年8月14 日,在黎巴嫩邊界,以色列步兵坦克穿過以色列邊界(Getty 圖像)

2006 年8月14 日,黎巴嫩民眾返回家園(帕特里克BAZ/AFP/Getty 圖像)

相關新聞
聯合國黎巴嫩維和部隊將成軍
一萬五維和隊員將進駐黎巴嫩
停火消息傳出以色列股市昨大漲
分析家認為黎南戰火完全平息並不樂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