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投資失利 大霸暴落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憶紅/台北報導〕大霸電子董事長莫皓然昨天因內線交易案遭到起訴,這家目前股價只剩○.八七元的公司也因而受到矚目。

大霸是以生產家用電話起家,1998年轉型為生產GSM行動電話製造商,次年取得國際大廠Motorola訂單後,聲勢大漲,進而在2000年取得中國手機內銷權,是國內第一家取得中國手機內銷權的廠商,且與第二批取得內銷權的台灣廠商明基、英華達等,間隔差距達五年之久。

不過,大霸在取得中國內銷權後,也開始想要自創品牌,此舉惹惱了MOTO進而抽單,股價從二千年的一百五十五元高點開始暴跌。

2001年6月,大霸在北京推出自有品牌「迪比特」,當年手機出貨量達二點七萬支,激勵大霸加碼在中國的投資;2003年並在中國市場積極佈點,當年自有品牌手機出貨達四百九十二萬支,較2002年二百一十二萬支,出現大幅成長,大霸迪比特在中國市場的排名,也從2001年的卅三名,上升至2003年的第四名。

因此,大霸董事長莫皓然在2004年1月發出要在上半年取得中國手機市場佔有率第一名,2005年成為亞洲第一,2007年則為世界第一的豪語。

孰料,大霸因為在中國的渠道(通路 )多樣化,從國包、省包、地包、直供都有,在銷售資訊完全不透明,銷售量是來自渠道(通路商 )回報的數字,並非終端真正出貨到消費者手中的數字。因此,大霸在2004年5月1日中國黃金週前一週進行渠道大改革,也就是直接由當時旗下廿七個分公司員工到各銷售點配銷手機,而不透過國包、省包、地包。此舉,引發當地通路商大反彈,將原來批來的手機,以低於大霸員工配售的價位賣給銷售點,進而導致各銷售點不敢進貨,大霸手機銷售情形便一蹶不振。

大霸2004年5月的渠道重整計畫,讓大霸手機銷售量從雲端跌到谷底,但大霸主管認為,大霸渠道重整是導火線,不過真正的原因是中國手機市場相當成熟,在成熟的市場上就比公司的資源、價格,但大霸不若國際大廠摩托羅拉、諾基亞的資源雄厚,無法長期抗戰。

市場人士指出,中國手機市場看似商機無限,但是在國際品牌、貼牌廠商林立,一旦貼牌手機打起價格戰,中小型的手機廠商根本無力招架。

原名莫自治的莫皓然,四年前更名後,曾風光一時,但就目前觀察,似乎並未轉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