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後的中歐關係仍充滿變數

標籤:

【大紀元9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特稿)中歐和亞歐赫爾辛基峰會結束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即馬不停蹄前往英國和德國訪問。不過在風光的峰會與出訪背後,歐盟與中國仍無法就經貿與人權等議題消除歧見,非洲和中亞的能源問題長期看來也難免成為雙方摩擦的導火線,中歐關係未來可以預見將充滿變數。

「中國的繁榮帶來很多機會」,就如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所言,歐洲企業覬覦中國廣大的市場,光德國就有三千兩百家企業在中國經商,每年營業額高達一千五百億歐元。不過以德國與中國關係的指標磁浮列車為例,由於有意興建延長線的中國施壓德方轉移核心的高科技,造成德國不快,對歐洲主要工業國家來說,中國政府放任企業仿冒歐洲的高科技和侵犯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中歐關係摩擦的主要來源之一。溫家寶這次訪歐儘管多次做出承諾,不過中國沒有獨立的司法體系,執法的具體成效還有待證明。

至於人權問題,歐洲領袖這次可說見識到中國的強悍,在峰會舉行期間突然公佈外國通訊社的管理辦法,如同當年即將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前一刻通過針對台灣的「反分裂國家法」,表明堅決不讓步的立場;巴洛索也隨即譴責這個新辦法限制新聞自由,是「非常負面的發展」,準備在十月中歐人權對話時提出。中國既然無意改善人權,歐盟也就沒有打算解除武器禁運。

從東歐鐵幕倒塌前後到現在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成長其實與新聞自由等人權議題分不開,中國犧牲人權成就經濟發展,近來逐漸受到歐洲輿論和政界的關注,絕不像溫家寶所主張的經貿不應與「所謂的人權問題」掛勾。歐洲領袖逐漸意識到,中國的人權和新聞自由如不改善,到頭來還是傷害自己的利益,德國總理梅克爾五月首度訪問中國時主動接見維權人士,具有影響力的智庫學者當時就形容「希望給北京當局一些觸動」。

非洲傳統上是歐洲的勢力範圍,中國為了能源開採,支持獨裁政權,不顧當地的民主發展,西方國家早已多次抨擊;梅克爾上週才公開指出,中國不能只顧能源而不管當地人民的生活,反映許多歐洲國家的觀點。德國明年上半年即將接任歐盟輪值主席,梅克爾已經宣示以能源政策為施政重點,擬定計畫對高加索地區採取外交攻勢,難免和積極在中亞拓展勢力的中國發生摩擦;德國重要的智庫外交政策協會亞太研究中心主任武姆巴赫(Frank Umbach)在「德國之聲」即認為,歐洲在中亞的能源競爭,面臨的對手除了俄羅斯之外還有中國。

從這次中歐峰會來看,逐漸對外開放的中國在人權、經貿、非洲等議題似乎無意轉圜,或僅是口惠而實不至,難免和歐洲的想像有落差,更不用說集權掌控經濟的中國竟然向歐洲爭取承認「市場經濟地位」,給人脫離現實之感。巴洛索就說,中國必須從自己做起,才能減少外界疑慮,讓中國崛起對歐洲來說也是機會。

中歐峰會這次最具體的成果是承諾開啟新雙邊協定的談判,取代一九八五年簽訂的經貿合作協議,屆時新協定是否如聯合聲明「全面反映當前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廣度和深度」,值得拭目以待。

相關新聞
布萊爾明抵北京參加中歐峰會及訪問中國
中國歐盟擬啟動夥伴框架協定談判
薄熙來參加芬蘭中歐峰會前面臨控告
市場不透明 歐盟難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