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社會:美感創新的溫室(中)

設計密集的發展模式

劉維公

標籤:

設計與當代社會發展關係之間的結構性變化,基本上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明:一是經濟的轉型,另一則是風格社會的成形。這些變化都促成設計與人類生活的更緊密結合。一方面對於當代經濟而言,設計已經成為提高產品價值、建立品牌地位、創造市場利潤、擴大競爭優勢等的核心經營要素。另一方面對於風格社會而言,設計則是現代人表現消費美學、追求生活品味、建構身份認同、實踐優質生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

設計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各行各業中經典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電子產業的Apple、汽車產業的Mini Cooper、時尚產業的LV、手機產業的Nokia等。我們可以全球知名的瑞典Ikea公司為例子,說明設計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效益。根據美國知名雜誌《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專文報導(2005/11/14),在2005年,Ikea在全球33個國家有226家賣場,在這些國家中的市場佔有率為5%-10%;全球53個國家有1,300家製造供應商;在2005年8月底為止營業額高達177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期成長15%;保守估計其稅前營收大約是17億美元。除了獲利的統計數據之外,文章中同時也舉出一些驚人的數據,說明Ikea受到全球消費者的喜愛程度:每天有1百10萬人光顧全球的Ikea賣場;其Billy書櫃自1978年以來,在全球已賣出3千2百萬件;2006年產品型錄在全球總共印了1億6千萬本。

以Ikea做為例子,似乎會讓一些專業的設計師感到強烈的不安,因為他們無法接受Ikea的標準化產品與連鎖店經營方式。但是,無論如何,現今設計的價格平民化、產量規模化等趨勢,Ikea以及其他類似的企業如無印良品等,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些企業持續提供具有強烈設計感、但價格又不太昂貴的產品,讓消費者不再認為設計是難以親近,而是可以輕鬆擁有的生活物件。

更重要的是,從Ikea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設計為營運核心的企業,不論是市場規模或是競爭優勢上都有很好的表現。這是因為當代經濟已經轉變成為設計密集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而不再是過去的勞力密集或是資本密集發展模式。在今日,想要建立穩固的市場利基,產品本身必須要具備差異化的特色以及體驗的魅力。不過,這些卻都不是依靠大量的資金或低廉的勞動力就可以創造出來的,它們必須仰賴設計的密集使用(從功能、造型、包裝、到行銷)。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一個企業或是一個國家都必須積極投入設計的研發與推展,才能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取得發展的有利位置。對台灣而言,不管是要提升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跳脫產業代工的宿命),或是拉開與新興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距離(如大陸、東南亞國家等),設計都是產業升級必要且急迫的發展課題。@

摘自《風格競爭力》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風格社會:你世代與數位相機
風格社會:情緒密碼
風格社會:文化潛意識
風格社會:販賣生活態度的可口可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