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張淑英建議增加各種語言翻譯公費留考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蔣天清台北特稿)對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淑英來說,學西班牙文是個偶然,當西班牙文翻譯員更是個偶然。當她知道自己考上西班牙語系,本來打算重考,未料後來唸出了心得與興趣。「當年心境跟現在學生一樣,心情都很徬徨,不知未來出路在哪裡」。

大二時剛好輔仁大學設立西班牙語文學研究所,因此決定以考上研究所為未來目標。上研究所後,張淑英首次接觸翻譯,老師要同學演西班牙文戲劇,並說如果不翻譯、不演給台灣人看,就沒有意義。張淑英和同學就此開始翻譯戲劇作品,不過當時她只是抱著「讓語言更精進」心態,仍沒想過要當翻譯員。

因為當時所謂的「翻譯員」給人的印象不像是專業─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業。她後來考上公費出國唸博士,打算回來就開始教書。

一九八九年,翻譯工作又找上了她。張淑英表示,那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西班牙小說家卡米洛‧何西‧塞拉(Camilo Jose Cela)奪得,當時她正在西班牙攻讀博士,「中國時報」透過管道找上她,她幫忙寫了一篇訪問稿,夾雜翻譯的背景資料。她笑說,那是她第一篇公開的作品,後來中國時報也開始請她翻譯小說。

返台後,張淑英先在輔大教書,也教翻譯。她用自己翻譯的作品教學,她發現學生有時候想出來的字詞,不見得比老師差。對她而言,教翻譯相當有樂趣,還可以教學相長。

張淑英指出,台灣學生學習西班牙文的時間,不如學英文十幾年那麼長,若要求學西文的大學生直接閱讀原文的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是很痛苦的」。

她表示,就大學階段而言,老師當然鼓勵學生讀原文,但若從充實知識面來看,她也不反對、甚至鼓勵學生讀中譯本。「與其讓學生看不懂西文小說,還不如讓他們看得懂,培養他們的興趣」。

她謙稱自己翻譯文學書籍,不是為了微薄的稿費,「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想對西文的提倡有點貢獻吧。一來也是因為自己有興趣,也很享受過程,大概就算是苦中作樂,樂在其中吧」。

談到譯者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張淑英有感而發地說,國內譯者的地位低落,所以出版社多以買斷的方式,一次跟譯者結清稿費,而不是算版稅。她打個比方,「就像要求親生父母脫離自己的孩子一樣」。

提及自己的口譯經驗,張淑英說,工作相當辛苦,壓力很大,事前要下很多工夫。她說,她口譯時,會挑繪畫、文學方面等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會貿然接下自己不熟悉、像是醫藥方面的案子,「因為一些醫藥名詞,連中文都不見得看得懂」。

她建議,學西語的學生可能得先去西語國家待個幾年,多瞭解當地文化,並提升自己的外語聽說能力,才有辦法達到口譯的程度。

她指出,有些學生把學習語言看得太重,忽略了語言其實只是工具,應該跟其他領域的專業結合起來。她說,有些學生很會用西語聊輕鬆、娛樂的話題,一到要談比較深入、嚴肅的話題,就講不好,若要成為專業的口譯,這樣絕對不行。

張淑英強調,要擔任專業會議的口譯,不是光靠一個禮拜時間、苦讀一下資料就可上場,而是平時就要多方接觸各領域。

二零零三年,經濟部國貿局曾辦過四天的台灣巴拿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會議,請張淑英和其他西語專業人士擔任西語口譯員。她回憶,當時會議分很多領域,都需要中西口譯員,但人才難尋,因為西班牙語好的人,也不見得敢碰觸經貿議題。

張淑英說,本以為全球化可帶動西班牙文翻譯的需求,沒想到由於台灣的中西語翻譯人才難求,政府乾脆派英文能力強的人進行談判,或是雙方談判人員都靠英文來溝通。不過她補充說,巴拿馬就不願意採用此方式,為保護自身權益,堅持用西語談判。

張淑英認為,教育部翻譯能力考試有助建立翻譯這一行的專業性。不過她也指出,現今證照滿天飛,擁有證照雖然代表擁有能力,但能否在市場上找到工作,得靠點運氣。

她說,愈專業的人一定更希望有教育部這種考試,因為自己的專業將會受到尊重,甚至可提升自己的價格和價值。

張淑英建議政府成立翻譯訓練中心,針對不同語言招考程度好的學生,由政府不同部門給予專業訓練。她指出,國貿局過去在新竹有西語訓練班,密集訓練一至兩年,讓語言專才的人具備經貿知識,而且外語老師和學員生活在一起,對語言訓練大有助益。

此外,她認為,公費留學似乎沒有「翻譯」項目,應當多元開放,輪番增加不同語言的口筆譯公費留考,提供學生更多國外進修的機會。政府也應和學界更密切合作,譬如由教育單位出資或委託,由學界出力,提供師資,共同培養專業的翻譯人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