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28一甲子系列專題(七)回顧篇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2日報導】二二八 台灣近代史最悲痛的一頁(中央社記者王家俊台北二十二日電)「二二八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幫母親賣香菸,」事件當事人林江邁的女兒林明珠在一場紀錄片影像展上回憶:「當時有個阿兵哥要買菸,卻要先抽,一旁的流氓以為他要鬧事,吵了起來,沒多久專賣局的人就來取締!」

二二八事件起始於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台北市的一件私菸查緝糾紛。台灣省專賣局六名查緝員及四名警察,在天馬茶房前,沒收婦人林江邁販賣的私菸及錢財。林婦跪地求饒,卻遭槍托公然擊傷頭部。民眾憤怒包圍,官警卻開槍擊斃市民。

事情鬧大後,抗議民眾聚集公署附近的新公園(後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示威,經廣播報導始末,民怨沸騰,發起罷工、罷市。當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處理不當,從三月一日起,爆發了全島性反抗政府事件,進而激化為省籍衝突。

各地民眾傳出佔領警局或軍械庫,發動武力抗爭,軍警也開槍回擊。台灣共產黨前領袖謝雪紅在台中以「推翻國民政府」為號召,組織二七部隊,勢力最久。較有規模的衝突有嘉義水上機場、紅毛埤軍械庫等戰鬥。西部衝突較嚴重,東部僅小騷動。

三月初,高雄軍方圍剿市區,派軍隊攻擊市政府、火車站與雄中,部份高雄市議員及平民在攻擊中喪生,或被逮捕處死。這場軍事行動也是在國民政府從大陸派遣援軍到台灣前首次軍事鎮壓,並公開槍決犯人。

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在致蔣中正函中以「台灣民眾缺乏國家意識」等為由,暗中要求國民黨派兵鎮壓。儘管部分要員反對,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仍派援軍到基隆,大規模鎮壓各地動亂。三月十七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宣告軍事行動告一段落。

武裝衝突結束後,各種針對社會名流、鄉紳和異議人士的捕殺、清鄉工作在這之後才正式展開。被冠上叛國罪的受難者,受到刑求而槍決,大都死於三月到五月間。網後零星鎮壓持續了約九個月。

衝突過程中,本省人與外省人的互助,也十足感人。有史料顯示,二二八的族群互助遠比衝突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林獻堂保護嚴家淦。由於受救命之恩,嚴家淦在林獻堂骨灰運返台灣後,寫詞悼念。在國民政府接收時來到台灣重建的專業人員,也受到當地人保護。

二二八事件爭議之一,是犧牲受難者數目不明。因年代久遠,國民政府刻意漠視,一直有所爭議。從不到一千人,一直到十幾萬人不等。比較多人估算的死亡數字約是一萬到兩萬人。

推敲二二八事件發生背景,在二次大戰後不到一年半之間發生,隱含中國政治內鬥、日治時代造成族群隔閡、台灣經濟援助大陸的社會不公現象、駐台官員腐敗以及打壓台籍精英等複雜因素。

雖然事件本身與台灣獨立運動沒有關係,但對台獨運動興起,有相當程度影響。面對國民黨政府高壓統治,台灣本省人和大陸人隔閡加深,部份台灣人想追求獨立國家。因此二二八事件以說是戰後台灣獨立運動的起點。

隨著一九七零年代黨外運動、一九八零年代自由化,民間浮現平反二二八聲音。經陳永興、鄭南榕等串連數十個海內外台灣人團體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一九八九年,第一座紀念碑在嘉義市建立;一九九五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代表政府向受難者家屬公開道歉,同年行政院成立二二八基金會。

一九九六年,擔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訂定二二八紀念日,並把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行政院同年通過二月二十八日為國定假日。中國國民黨前後任主席連戰與馬英九,都曾就此事件而向台灣人民公開道歉。今年二二八事件屆滿六十週年,國家級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將正式開館。

二二八事件在發生後的四十年中,始終是一個高度政治禁忌。在解嚴以後,逐漸成為熱門公共議題,官方民間及國內、外都有文章和專書乃至調查報告,回憶、討論這個事件。在台灣也開始有學者對「二二八事件」做比較嚴肅的學術研究,甚至口述歷史。

六十年後的今天,儘管浮上檯面的二二八真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衝突的傷口或許稍已弭平,最重要的是,朝野政治人物都呼籲,殷鑒不遠,族群衝突的歷史教訓不可忘,也有必要教育下一代族群和諧、認同台灣的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