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樂道從化五道菜(圖)

編輯:小項

人氣 19
標籤:

  從化地處廣州北部,北迴歸線穿境而過,有著「北迴歸線上的綠洲」和「廣州後花園」的美稱。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作為從化旅遊重要組成部分的從化農家美食以其天然野味、健康環保的特點受到廣大食客的青睞,2005從化荔枝農家美食旅遊節讓各地遊客品出了從化美食的精髓。為了更好展示從化農家美食的特色,打響「食在廣州,味在從化」的餐飲品牌,推出從化美食的招牌菜,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從化市旅遊局向社會徵集評選了「從化五道菜」。

  「從化五道菜」充分體現從化美食從原料到烹飪技藝上的本土性、非季節性、普及性和特色性,
所選菜式原料以從化本土特產為主,一年四季皆有,烹飪方法獨特、可操作性強,菜餚口味能為公眾認同,代表著從化農家美食特色。

  評選前有下面十五款侯選菜式:桂峰釀豆腐、呂田燜大肉、流溪大魚頭、紅蔥頭走地雞、呂田臘味炒時蔬、紫蘇山坑螺、蒸炸山坑魚、民樂捺鵝、泥焗走地雞、荷葉蒸石蛤、蘿蔔絲燜土鯽、香葉烏鬃鵝、啤酒鴨、桶皇雞、清蒸叉尾魚。

  歷時一個半月後,「從化五道菜」最終揭曉,桂峰釀豆腐、呂田燜大肉、流溪大魚頭、泥焗走地雞、香葉烏鬃鵝成為了人們選出來的五道從化特色菜。 (搜集/圖flying)


第一道 桂峰釀豆腐

 自古名山佛佔多,桂峰山,海拔1034米,是呂田境內的一座名山,也是從化流溪河的發源地之一。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幾個雲遊四海的高僧,路過呂田,就上桂峰山,受到當地村民盛情款待,奉上當地盛產的黃豆和豆腐。高僧說:「黃豆、豆腐食無數,四處不及桂峰好。」

  高僧詳細考察,發現桂峰山空氣好、水質好、土質好,還是石炭巖地帶,加上豆種不同,長出來的黃豆粒小皮青。高僧贊曰:「真乃精品也,善哉,善哉!」

  高僧繼續考察制豆腐的工具和製作方法,發現當地人家是把黃豆放在青色的花崗岩石磨中手磨。高僧又問:「山上不見青巖,此青石磨何來?」當地人說:「有一天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轟轟巨響,山巖裂開,極深處露出青石,十分光潔,後來用繩索將石工放下去開採,製成石磨,磨出來的豆漿特別鮮滑,製成豆腐特別滑嫩,且不易破碎。」高僧歎曰:「奇哉!奇哉!」

  桂峰水流出呂田河,呂田墟周圍的村莊也家家學會了磨豆腐,桂峰豆腐便發展成呂田豆腐了。

  流溪源頭桂峰泉,山水豆腐味最鮮!


第二道 香葉烏鬃鵝

  古時候,從化有個員外,員外有個女兒,聰明秀麗,有錢有面的人紛紛托媒,女兒卻偏偏要嫁給一個農村小伙子亞牛,員外無奈,便說:「老夫最愛吃鵝,誰的鵝最好吃,我就把女兒許配給誰!」

  員外一言既出,富貴人家紛紛找肥鵝,請名師,反覆烹製,亞牛家窮志不窮,也要「競爭上崗」,就賣柴買鵝花(鵝苗),他母親天天趕著小鵝到野外吃草(吃草長大的鵝叫草鵝),吃鵝選婿的日子到了,富貴人家請廚師、用珍貴藥材配料製作,吹吹打打,披紅掛綠,把一隻隻大肥鵝送到員外府上。

  亞牛卻買不起上等香料,情急生智,到村邊摘下一把雞心黃皮葉,又上山去摘下一把山桂葉,舂爛加些蒜茸、自家的糯米、酒等,混合做配料,用大瓦煲文火好,用個舊竹籃挑往員外家,富人見了,紛紛發笑。誰知一揭煲蓋、香氣襲人,味冠群鵝,員外大喜,不得不將女兒嫁給亞牛。

  從化人愛吃鵝,客家人尤其愛吃。從化的鵝,鰲頭鎮最出名,從城黃皮也是黃皮之最。

  黃皮桂葉農家鵝,何處肥鵝能比我?


第三道 流溪大魚頭

  1961年9月12日,郭沫若暢遊流溪河水庫(又叫流溪湖)。即興作了幾首好詩。水庫漁業隊派船到湖心70多米深的水下網了幾條大魚,飯堂用從化特香的紅蔥頭炮製。郭沫若連連舉筷,大讚:「好吃!好吃!」

  流溪河水清質純,碧波蕩漾,湖光山色,魚也特別鮮美,大魚頭更是上品。山中負離子多,連做配料的香菜也與眾不同。從化,流溪魚頭就成了解放後從化的一道新名菜。

  平生無此樂,飽吃大魚頭。(郭沫若詩句)


第四道 呂田燜大肉

  呂田燜大肉是從化歷史悠久的一道名菜,
它有三個特點:一是火而方正;二是爽而不膩;三是香而色紅。

  提起呂田燜大肉,要追到幾千年前。呂田是嶺南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出土了不少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位於呂田的獅象巖遺址是古人類聚居的地方。

  古人類用的是石器,切肉當然是大塊。呂田的「土著」民風淳樸,之後遷來的客家人熱情好客,所以肉也切得大大方方,保持新石器時代的遺風。

  呂田人以肥為美,喜食肥肉,但太肥膩的肉不好吃,也不宜多吃,於是聰明的呂田人想出了好辦法:一是選用上好的五花腩;二是用瓦鍋煮水先將部分油脂去掉、撈起晾乾;三是慢火蒸肉,把流出的油脂去掉;四是用豆角干墊底再蒸、吸附油脂。

  大凡喜慶筵席,呂田人必上大肉。為了增加喜慶吉祥的氣氛,便採用山上的香葉和老抽混合作配料,成品肉色帶紅,香氣四溢。呂田燜大肉與東坡肉相似,但風味不同。

  呂田大肉名千古,色香味美賽「東坡」。


第五道 泥火局走地雞

 

 從化的泥走地雞起源於「乞丐雞」(粵語「乞衣雞」)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乞丐,在路上見到一隻狐狸咬著一隻雞,乞丐一棍打跑了狐狸,撿起只大雞,雞頸被狐狸咬傷了。乞丐抱著雞往前走,看見一條小山村,於是入村見人就問:「雞是誰的?」;見無人認領,乞丐於是在路邊煮雞吃。時值冬天,割了稻子,稻田曬得乾裂,表面一層泥好像一片片瓦。乞丐把一片片泥瓦砌成一個爐,爐裡堆起柴火,把爐子燒得通紅。乞丐把雞連毛糊上爛泥巴,就近摘了芋頭葉,把泥雞包好,放入紅爐中,將爐子上部的泥片壓碎,全雞封好。爐子漸漸涼了,乞丐把雞掏出,芋頭葉焦了,爛泥巴乾硬了,乞丐把泥一剝,混粘著雞毛成片拔下,雞肉奇香無比,一陣香風吹入小村,村民一見,有人盛飯、有人拿米,跑出來同乞丐換塊雞肉吃。從此,泥雞的做法就傳開了。

  從化的農家雞又叫走地雞,俗稱土雞,自小在果園裡覓食長大,雞味特別濃、特別香滑,且有韌性,飼料雞、大種雞無法與之相比。從化溫泉一帶含有多種礦物質,就連從化的河沙、泥土都很特別,所以從化的泥走地雞特別好吃。隨著時代的發展,泥走地雞的做法也大大改進,既科學,又衛生,味道也越來越好。

  昔日「乞丐雞」,今朝席上「啼」。

  喚君攜我走,敬奉母和妻!

(來源: 美食導報)

相關新聞
【一簞食】西蘭花馬鈴薯湯
這些烹調方法 讓很多人愛上吃花椰菜
豬肉不要煎過頭 掌握火候 煎出軟嫩豬排
【廚娘香Q秀】彩蔬熱拌海鮮和嫩煎肋眼牛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