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喪葬習俗肅穆追思 不祭祖同樣慎終追遠

人氣 498
標籤:

【大紀元4月3日報導】慎終追遠專題報導 (中央社記者林芥佑華盛頓特稿)美國的喪葬習俗可以說是宗教信仰的實踐,著重肅穆、追思,過程哀而不傷,也由於宗教思維是人們面對死亡的哲學依據,美國人並不祭祀祖先,因此並無一個舉國掃墓或慎終追遠的節日。

但是每年五月最後一個星期一的「陣亡將士紀念日」,由各級政府舉行盛大儀式悼念為國捐軀者,其精神為感恩與團結人心,目的是表彰愛國主義。

東西習俗另一項具體差異,也明顯呈現在墓園的形式,台灣或中國對於墓地總有諸多禁忌,多有靈異傳說,形成人們心理上對於往生者安葬之處的排斥。

但是美國與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國家的墓園常座落在社區之間,例如教堂就有專屬的墓園安葬所屬的修士或神職人員,而社區住宅比鄰,人們毫無畏懼,房地產仲介業者甚至強調「近墓園更安寧」的賣點。

美國一般公墓的管理與規劃更可謂公園化,綠草如茵、墓碑素雅,毫無陰森之氣。園區林木最常見的是水松與垂柳,松樹挺立長青而柳枝搖曳風中,頗有傷感之意。另一個習俗,則是人們通常將往生者葬於墓園的東、南、西三面,因為以往通常將北邊留給埋葬罪犯或自殺者。

不像東方社會講求風水、直立墓碑、拱起的土丘、以及水泥磚牆圍繞的陰宅,美國人只是簡單的在死者下葬處地面草地嵌入一塊石碑,碑文通常引述聖經文句,體現耶穌基督死後復活、以及末日審判等等教義,例如詩篇二十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約翰福音十一章二十五節,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還有馬太福音十九章十四節,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更常見的景象是夫妻的共同墓碑,即使兩人其中之一先過世,仍健在的先生或太太預先購買墓地於往生伴侶旁,碑文並已刻妥姓名,不少夫妻碑文甚至顯示,鰥居或寡居者已達三十年,令人感傷之餘更感佩其情義彌篤。

台灣民眾應也多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美國人喪葬與墓園的景象。美國的葬禮分成兩部分,第一階段先在教堂進行追思儀式,台灣的傳統葬禮儀式一片哀戚,但基督教的葬禮則是淚水與笑聲交錯。其儀式依據基督教教義進行,先由神父或牧師帶領唱詩、讀經、禱告,而往生者遺體殮於棺木中供親友瞻視悼念,親友們上台講述死者生平,過程甚至常充滿幽默諧趣。

例如今年一月美國前總統福特的國葬儀式在華府國家大教堂舉行,致詞的前總統尼克森與老布希講了跟福特有關的生活趣事,讓出席者在笑聲中追憶福特。

第二階段是墓園安葬,其過程首先仍是唱詩、讀經、禱告,傳統習俗是置放十字架於死者胸前或將死者雙手交叉置於胸前,棺木入土時,讓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參加葬禮的諸親友逐一將攜帶的鮮花覆蓋棺木表達祝禱,並向家屬致意後離去。通常大家還會到往生者家中聚會,這也是西方習俗中親友相聚的重要場合。

東西方喪葬習俗大有不同,東方人祭祀祖先期盼祖靈保佑,長輩並藉以教育子女盡孝道;但西方基督教或猶太人則認為先人過世乃是回到神的國度,只有神能保護指引並拯救世間眾罪人。但這些習俗的精神仍有普遍人類共同價值,意即慎終追遠之道。

現定居美國的蒙福基督教會牧師黃仰恩說,自己隨軍到台灣,父母留在大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掃地出門,四處流浪,凍餓困頓而死,葬於何處,無人知曉,無從掃墓。然而每逢父母生辰,子女、後人相聚,以讀經、唱詩、禱告、講述生平等方式懷念他們。

他說,小時候父親教他讀書,背得有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其中有句話:「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最能反映心境,而聖經「十誡」中,有一條是「當孝敬父母」,所以他認為真正的基督徒一定要孝順,也一定要慎終追遠,因此清明時節緬懷先人是作法之一,日常生活踐履篤行,也是作法之一,這是普世價值,東西方相同之處。

相關新聞
望合山墓園華人紀念碑揭幕
清明節掃墓  台中市府規劃掃墓專車接駁
香蕉皮泡水可當肥料? 看看專家有何意見
誤認101歲乘客為女嬰 美航訂位系統擺烏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