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薰: 失禮之後─法治社會的出現

童文薰(台灣及美國律師)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7月11日訊】《易經.說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地之道,曰剛與柔;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幾句話把宇宙的真相揭開了一個小角,標示了人在宇宙的位置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那就是講究仁義。但是人如何開始,又為甚麼開始講究「仁義」?把這個來龍去脈闡明清楚的是《道德經》裡的這段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雖然在《論語》裡面沒有這段記載,但根據歷朝歷代的流傳,孔子路過周邑時曾向老子問禮(在山東地區出土的漢朝畫像石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圖像被保存下來),當時老子就以這段話明白告訴孔子禮的由來,並且告訴孔子,「仁義」的產生是因為人類丟失了「道」與「德」,也就是偏離天地宇宙大法的結果。但是以孔子的才智,並且透過老子的話語提點,他雖能窺見老子所講的「道」,卻無法參透更無法講述那一層次的道理,所以在會見老子之後孔子陷入沉思三日,無法言語。

  孔子一生仕途不順,看著他的弟子們所作的《論語》,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困於世俗、不快樂的、眉頭深鎖的學者;但看著《道德經》與《莊子》時卻見到超越世俗、面容恬淡、仙風道骨的修煉人。老子以極其簡單的幾個字清楚洞澈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它的來路與去向,但孔子卻覺得老子的「道」神秘而難解。

  如果站在老子的高度往下看,很清楚地可以看到一個金字塔的結構──越往高層說理越少越簡潔,越往低層說理越多結構越複雜。所以說「大道至簡至易」,人類一步步地從金字塔頂端往下走,最後被一堆複雜的法律條文所捆綁,但社會卻沒有變得更美好反而更低下。

  循著老子洞澈人類社會走向的思惟,人類失掉了禮之後,用甚麼來維繫社會秩序?毫無疑問地我們看到了法律刑罰,也就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所採行的嚴刑峻法。按著人類社會下滑的歷程,由主張嚴刑峻法的秦國來統一失去了「仁義禮」的戰國局勢,似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早在數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孔子宣講的「仁義」,是次於「道」與「德」的下階概念,人們有了次位的標準,就把眼光停留在「仁義」之上,再也不關心上位的「道」與「德」的問題,覺得只要講究「仁義」就是世上第一等人、最好的人──「士」與「君子」。所以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篋),正因莊子也看懂、看透了人類在迷中,易於利導的這個事實,以及提倡次位階的標準只會使人類道德無止盡地下滑。當然,這也符合了更高層面「陰陽」正反同在的律則。

  「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然而時至今日,人類社會連最後那一點「仁義」也若存若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法治」。人們轉而講究起「法治社會」,沾沾自喜,自覺凌駕於獨裁社會之上。當然法治是優於極權獨裁,但法治社會仍遠低於道與德的層次。

  在成文法國家,法律條文千條萬條;在判例法國家,冗長說理的判決更是數不勝數。律師、法官與檢察官們,就在這些法律條文與舊判決裡,企圖解決人世的紛爭。

  要逆轉這樣下滑的趨勢,就必須往金字塔的頂端回返,站回仁義的高度,想要超脫凡人位階則必須更進一步返回道德的高度。

  然而當前社會的現況是:立法者還在不停的製造新的法律條文。但是把社會的重心放在道德時,舉一個最簡單的借款問題:欠債還錢會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不用借據,不受時效的限制,不會有脫產的問題;反之,如果把社會的重心放在法律上時,欠債還錢就變成複雜的案件與冗長的程序,法官會向原告要求證據,責問原告時效的問題,卻對脫產的行為置之不理。你若問法官,為何不管被告的脫產行為?法官會告訴你:「不告不理。請你先去提告再說。還有,這裡是民事庭,你說的脫產問題是歸刑事庭管的。」

  道德是每個人的道德,人類共通的經驗──道德能使人心自然高潔,邦國高舉;法律卻是少數人的特權,律師手中的法條,法官筆下的判決── 法律使法官自動劃地自限,使參與其中的人忘記道德、遠離道德,只看到眼前的法條、一行行沒有生命的文字。如果再有人說「民主國家的基石是法治」,請不要被催眠,也不要想當然耳的點頭附和。荀子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如果喪失辨別是非的道德良知,把社會的事非與公理全部交給法律與法院,這不僅是怠惰,我們將一併喪失做為人的最後那一丁點特質。能不慎乎?@
轉自 <<新紀元週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安均:拳頭裡面出維權
國營企業正名  呂慶龍:台灣依法行政
田曉明:非法治社會導致了社會的道德滑坡
李寶泉:法治社會  誰搶走了快遞郵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