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餃子的精神

撰文/攝影 : 唐思懿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28日訊】我從來沒注意過這裡的亞洲店有速凍薺菜出售,朋友卻慧眼識寶買回家來做了餛飩餡。他們的婚姻和我們的很類似,也是南北組合。兩個南方人美美地享受著久違了的家鄉薺菜餛飩,佐之以鮮湯,真是舒心又養胃。北方來的男主人卻一邊吃著餛飩一邊眉飛色舞地讚美羊肉餃子。尤其令他遺憾的是,上次回北京,時間太緊,沒來得及吃上正宗羊肉餃子……

我被他說得動了心,回家就去買了羊肉、大蔥,發動全家一起包餃子……餃子吃到嘴裡,我依稀辨出記憶中羊肉餃子的身影,味道雖然也不錯,可是我卻莫名其妙的有些失落。

每個人對美食的定義都千差萬別,人們對一種食物的賞識,並不停留在味覺的享受上,很多時候是很多細小、繁雜的因素組合,包括文化、地區等多方面原因,有時也許只是吃那道菜時的環境,都可能奠定它在各人心中的地位和意義。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要說,人的適應能力還是蠻強的,新的工作環境、生活地域或新的生活方式:以車代步,以及高速發展、包羅萬象的電子產品……都可以義無反顧地適應,而這個胃卻似乎固執地堅守著最後一塊陣地,稍不留神,就發出原始的呼喚,明確地提醒你它的喜好歸屬。生活在歐洲二十年了,黃油、奶酪早以成為我每天必食的盤中餐,可是忙裡偷閒熬一鍋香濃的大米粥,還是讓我覺得滋潤服貼,以至一碗粥、幾根鹹菜會和幸福劃上等號。

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一道菜,卻因為換了環境變得不再平常時,它的價值便會一下子折射出來,而且胃裡的感受會把人帶回到過去熟悉的環境中,繼而帶來深層的心的感動。對很多海外華人來說,吃中餐不僅僅是遷就、犒賞腸胃,也是一種潛意識的解鄉愁的文化之舉。

遊子們回國探親時,回程的行囊裡十有八九裝著家鄉的美味。逢年過節的,中國人聚在一起,不管廚藝如何,總歸會轟轟烈烈地做出一桌中國菜,自己營造出一個家鄉味來。到了中秋,誰有月餅也會找個日子和大家分享……

八十年代初,第一批留學生大量來到歐洲,雖然開始時大家都不怎麼適應西餐,卻很少有人去中餐館解饞、慰鄉愁。拋開經濟條件不提,主要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料理,很難贏得他們的認同。雖然也有春卷、酸辣湯、古老肉什麼的,但一來,它們從外觀到口味都為迎合西人而大大改變,不能讓國人對號入座;二來,當時的自費生大都經歷過中餐館艱辛的打工生涯,所以中餐館並不能直接「翻譯」成家鄉。

記得我告別中餐館打工歲月很久以後,有一次去法國旅遊。坐在巴黎中國城裡一間小小的簡陋餐廳裡,我不經意地嗅到了家鄉的氣息。臨街的櫥窗裡掛著燒鴨、火腿,店舖裡陳設簡單,桌椅平鋪直敘地擺放著,桌面上鋪著塑料布,端上來的大海碗裡漂著精緻的餛飩、滑爽的麵條,一叢碧綠的青菜撩撥著人們的食慾,而且鴨子、魚都是「原」裝帶骨頭、帶刺的……

雖然那些粵菜我在中國並沒吃過,但那個氛圍讓我觸景生情,恍若回到了從前,回到了家鄉。我自己也知道家鄉早已日新月異、面目皆非,「我的家鄉」早已無處可覓,可是我依然一廂情願地懷念我心目中的家鄉。

很多時候人們迷戀一種食物,是因為某種潛在的精神。我雖然生長在北京,但父母卻是外地人,我也沒有什麼吃羊肉的特別經歷,所以羊肉餃子在我的記憶裡竟然是一片空白,難怪我沒吃出什麼味道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國人看電影
家的味道
家的味道 人氣 2
在德華人稱呼趣談
德媒:奧林匹克之夢不能被出賣和背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