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業增長停頓 衰退風險加大

【大紀元1月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8年1月4日華盛頓報導) 主持人:美國經濟急速下滑出現新證據。美國政府星期五公佈的去年12月就業報告顯示,就業市場的增長幾乎停頓。經濟學家認為,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已經顯著擴散,美國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支持悲觀預測的重要數據*

去年一年,特別是進入第四季度以後,專家們都在議論美國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過,他們並沒有看到主要的經濟數據支持這種預測。但是,星期五公佈的就業報告被許多經濟學家看作是支持這種預測的最重要的一個數據。

勞工部報告說,去年12月美國非農業部門新增工作數量只有1萬8千個,同月的失業率從11月份的4.7%猛增到5%。美國市場和學者都對這個數據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失望。證券市場反應強烈,幾乎所有股票都受到了強大的拋售壓力,三大股指震盪下挫,道指跌257點,納指跌98點,S&P500指數跌36點,為近期罕見。

彭博新聞社等著名的新聞機構所進行的專家調查顯示,專家普遍估計,12月的就業數據應該在7萬個以上。去年11月份的數據是11.5萬個。12月的實際數據比預測的差得太遠了。

*西爾維亞:衰退風險高於四成*

美國第四大銀行瓦喬維亞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西爾維亞告訴美國之音:

“我覺得,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看到這個數據之後都不會不降低他們對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消費者支出增長的預期,因為就業形勢顯然出現逆轉的勢頭,消費者支出也出現了逆轉。這幾乎是沒有甚麼懷疑了。這個報告還清楚地顯示出房地產市場衰退的影響已經擴散到其它經濟領域。”

西爾維亞告訴記者,瓦喬維亞銀行正在對這份就業報告進行研究,準備調整對出現經濟衰退風險的評估。以前的評估為40%。西爾維亞表示,情況顯示,這個評估低於實際的風險。

*伯恩斯坦:失業速增是不祥之兆*

華盛頓智囊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美國經濟學家賈裡德.伯恩斯坦在發給美國之音的研究報告中也表示了嚴重的關切。他說,5%的失業率雖然並不高,但是它增加速度這麼快,從歷史上看,這往往是出現衰退的先兆。伯恩斯坦指出,看到這個報告之後,經濟學家們關於各種經濟麻煩是否影響到就業市場的爭論可以休矣。原因是影響已經出現。

*去年還好 今年堪憂*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這個報告包含的積極消息是,2007年美國經濟可能躲過了衰退。第四季度每月平均增加10萬個就業機會,全年每月平均增加11.1萬個工作,雖然比不上2006年的18.9萬個,但依然處於增長狀態。最近幾個月人們擔心的第四季度會出現衰退的擔憂應該可以消掉了。

問題是今年。今年的頭一個星期出台的經濟數據的大體指向是經濟放緩在加速進行。星期二供應管理學會報告說,製造業指數下滑到47.7,明顯偏離增長與萎縮的平衡點50。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CSC)星期三報告說,美國節日銷售比預期的更為疲軟。

瓦喬維亞的西爾維亞認為,新的就業報告給這些數據提供了佐證。他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報告毫無疑問顯示我們正處於倒向衰退的平衡點上。第一,報告證實了製造業非常疲軟的數據。第二,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重大修正還還在進行。第三,服務業中的一些領域也出現疲軟,零售、貿易等。疲軟程度都超過了預期。綜合來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確非常疲軟。增幅可能只有1%。”

西爾維亞說,經濟如此疲軟,任何突發的震盪都可能把經濟拖入衰退。

*梅蘭德:別太看重一個月的數據*

不過,俄亥俄州的市場研究和經濟諮詢公司ClearView經濟學公司總裁肯.梅蘭德(Ken Mayland)認為,在對整體經濟形勢做出判斷的時候不能過份看重一個月的數據。就業市場的0增長並不等於整體經濟的0增長。由於生產率在提高,在就業市場0增長的時候,經濟也能夠出現1%到2%的增長。當然,沒有就業的增長,消費者是會感到很痛苦的。

梅蘭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表示,就業市場的疲軟會繼續下去,但不至於加速下滑。

“就業市場的一個先行指數是每週的首次申請失業補貼的人數。這個數據比其它任何數據都更能反映就業市場的最新變化。我的研究結果是,只要每週領取失業 補貼的人數不超過35萬,就業市場的情況就應該還可以。兩個星期前,這個數據接近35萬,為34萬9千多。但星期四公佈的數據顯示,這個人數又下降了約兩萬人。所以,我覺得,就業市場可能不會直線下滑。”

*降息0.25%?0.5%?*

梅蘭德所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面對經濟和就業明顯放緩,美聯儲降息是勢在必行。但是12月份的就業報告又顯示,工資增長幅度有所加大,給聯儲會降息增加了困難。他估計,聯儲會在一月底降息25個基點。但是,瓦喬維亞銀行和其它經濟預測機構大多認為降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增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經濟放緩勞工市場疲軟
美股開市道指挫逾百點
就業數據表現欠佳 美股全面重挫
白宮擬通過減稅刺激日見疲軟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