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伊拉克記者講述親歷故事

標籤:

【大紀元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珍娜維-朗紐約報導)長期駐外的紐約時報記者斐爾肯斯(Dexter Filkins)10月份在他新書出版巡迴之旅中﹐和讀者們在最後一站紐約見面。他的新著「永遠的戰爭」(The Forever War)講述了他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親歷的故事。

十月初,斐爾肯斯和他的合作者懷特(Robin Wright)在時代論壇的活動中討論中東和平前景,當時吸引了滿堂的聽眾。懷特先前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以及「夢與影:中東未來」(Dreams and Shadows: The Future of the Middle East)一書的作者;擔任論壇主持人的鄂朗格(Steven Erlanger)則是紐約時報駐巴黎分社的社長。

最近剛剛從中東回來的斐爾肯斯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做了10年的報導。他說伊拉克情況正變得好起來,但還是個「脆弱的」和平;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地區,情況則變得更糟。

在伊拉克戰事最吃緊的時候,熱衷跑步的斐爾肯斯經常到巴格達的一處公園運動,藉以釋放一下精神和情感上的壓力。他說當時公園裏鮮有人跡,而現在看到的到處都是休憩的人和穿著西化的婦女。

「黃昏時我去那個公園,婦女們穿著藍色的牛仔、還有一家家的人在那里休憩。」 斐爾肯斯說:「和平有一個動力,而且越往前行,人們就越需要和平。」

相反在阿富汗,斐爾肯斯說他經歷了光譜的另一端。

斐爾肯斯說:「塔利班垮臺的時候,我和北方聯軍一起進入阿富汗。當時就像聚會一樣,婦女們紛紛拋卻遮頭的面紗。」而現在局勢卻有些糟,這個國家基本上成了塔利班的避難所。

當主持人鄂朗格提問是不是應該做出努力和塔利班談判時,斐爾肯斯強調那將沒有成果。

「你要跟塔利班談什麼呢?」斐爾肯斯提高了語調,「你可以和那些傢伙對面而坐,直視他們的眼睛,你看不到他們眼中有太多的光亮。就像他們是從另一個星球來的。」 斐爾肯斯還說,「如果你問的話,他們會說‘我們將戰鬥到底。’」

伊拉克的局勢雖然總的說來較為和平,但也有複雜性,其中之一是「遜尼覺醒」運動的崛起。遜尼派在伊拉克是少數派,如今美國政府出錢讓他們在這個國家擔當保安。這個行動產生了巨大影響,不過價格不菲。斐爾肯斯說有15萬遜尼人在美國政府的薪酬單上,平均每人每月工資三百元。」

斐爾肯斯說:「遜尼派武裝環顧左右,說‘誰是我們的朋友?美國人。’如果你去到遜尼武裝的搖籃地拉馬迪鎮,你會看到街道都鋪的很好,士兵也不戴鋼盔。」

當地人看來對這個變化毫不介意,事實上還歡迎。斐爾肯斯描述了星期四晚上看到一個伊拉克人結婚時讓人難以相信的場面,而他也由此瞭解伊拉克公眾對保安環境的意見。

斐爾肯斯說:「那天晚上我們坐在那裏,一個結婚的隊伍正好沿街過來。他們看到了我後從車裏下來,新郎對我說:‘這不太好了嗎?看看這多和平,全是因為有了遜尼覺醒運動!’」

斐爾肯斯說:雖然這是暫時的和脆弱的,現在的局勢代表著一些和平。他說:「美國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還較脆弱的安全體系,不過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些。」

而對受到不少稱讚的遜尼覺醒運動,斐爾肯斯說由於獨一無二的措施,這個運動確實有些成功。斐爾肯斯說:「如果回過頭看看遜尼覺醒運動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部署人馬的辦法完全不同—他們把人部署在周圍但完全不同從前。」

斐爾肯斯認為目前覺醒運動的存在至少幫助各部落或社區不讓反叛份子接近。斐爾肯斯說:「從前,美國兵會來巡查,敲敲各家的房門,而後又離開;可隨後反叛份子會再來。現在不同的是,美國人和他們同盟就在部落或社區裏。」

斐爾肯斯說:「我所知道的大部份伊拉克人不願意坦克在街上巡邏一樣,他們同樣擔心美國會撤軍。」

斐爾肯斯說他從1998年就開始動筆寫這本書,讓人們感受一下那裏的風土人情。「每次我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回到紐約,人們都會問我那裏怎麼樣。於是我就想寫些什麼故事講給大家聽。」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紐約州長擬禁學生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
亞美聯盟調查:亞裔票數決定國會第3選區結果
紐約王后學院2024畢業典禮 三千學子接受人生勉勵
紐約華人55歲重返校園 獲王后學院碩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