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杜月:老子解言(二)

16、老學迷途是研究。

如前所述,老學的靠的是體悟,甚至對整個東方神傳文化而言,體悟都是我們入其門徑窺其堂奧的不二法門。但恰恰是這一點,許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學方式的影響下已經完全忽略,他們的方法就是「剝蔥」,甚至從「手工」變成了「流水線」,這樣生產的來的學術「研究」有品質嗎?這樣除了把老學引向迷途,鑽進死胡同以外,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17、儒家人倫之理每日都存在於我們華人的生活中,不是研討出來,而是複讀領悟出來的。

儒家倫常之理由來已久,影響華夏已數千載矣。從孔子發軔儒家思想以來,儒家的經典就進入了華夏文明的廣闊天地,《四書五經》加上各種各樣的「校注」、「疏義」、「正義」、「發微」、「鉤玄」等等以及各類故事別集,也把儒家的倫常之理細緻的闡釋給了我們。但是在我們領悟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研討」就能明其要義麼?非也,反復的誦讀加上自己的領悟才是要領,前人栽就教導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拿起《易經》,在每一卦的大象辭裏所反復涵詠的「君子」華章,如果不去進行深層的心神領悟,無論「研討」多久都是徒勞的。

18、老子之《道德經》所謂「道」的理,比《原谷諫父》含之「孝」的理,深奧何止千百倍?

孝本身只是儒家倫理之中的一個範疇,是體現尊卑秩序、固定長幼差別的重要途徑,也是家族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現實門路,所以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孝文化佔據了很大的比重。但老子的《道德經》所包孕的「道」,卻實實在在遠遠超出了「孝」的範疇,它直指聖人之大道,人生之大道,宇宙之大道,並在其中告知了人們成道的修煉體悟門徑,其深奧自然是儒家的倫常概念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就是說,儒家的倫常之理我們都要通過體悟來完成,那比之深奧千百倍的老學「道」理,是我們研究研究就能瞭解的嗎?

19、《道德經》正道是不研究只誦經,主要是供修道者每日誦讀領悟以修煉的道德慧悟之路:煉德得功成聖。老子不講學,講經講道。春秋戰國各行各業都稱為道,諸子百家都論道,卻惟有老子教人修道。

《道德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不是學問去理解去解釋,它是聖人道。只能每日誦讀領悟是修煉的道德慧悟之路,其本身也只能反復吟誦,理解多少就是領悟了多少,每一次的誦讀也必然加深對「道」體悟與理解,和讀《易經》一樣。這就和同時期的其他子學不一樣,其他門路講得多、論得多,可是悟的少、修得少,唯有老子告知了我們體悟與修煉的「大道」。

20、讀《道德經》是不能分解為哲學、政治、軍事等思想來單純地解讀的。

分化的研究其實是西方自古希臘亞里斯多德時開始分科研究,是現在的科學思維的指導思想,把被研究的物件從環境中割裂出來,再進行抽象,因此其結果通常是不考慮該物件與環境的互動,也拋棄了操作該物件時對環境的影響。而老子講: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講道,而道為「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而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那麼道自然可以包羅人間的萬象,卻不能抽象出來具體的知識分化,否則天地之精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21、「聖人道」的「非常道」意義是解釋和理解不出來的,只能體悟式的讀和修。

老子自己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說「聖人道」的「非常道」是不能通過解釋來具體闡述的,要的是我們通過反復的誦讀加上以修煉為手段的體悟,才能慢慢得其三昧,並且不斷的豐富道的博大內涵的。這也是東方古老文化的共性,非獨「道」理如其然也。

22、「老經」——老子所著《道德經》——講聖人道,五千字講透了。你用人腦子去讀,永遠能深入,永遠還藏著你沒能悟到的理。中華所有後學都無力再涉及。

《道德經》或曰《老子》究竟講什麼?這個問題包含著開啟《道德經》智慧大門的鑰匙。從古到今,讀《老子》之「道」受傳承或啟發或辟蹊徑創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後學的代不乏人,可是誰提出了老子的奧義?恐怕也就莊子和後世少數能與修煉文化結緣的人知道,但是也出於「道可道,非常道」,大多沒有給我們留下過多的指引。

23、讀《老子》之「道」的人很多,但大都著眼的是「道」的文化思想,把《道德經》當成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對待,不懂修道不具功夫,卻在創立自己的學問——著書立說(包括寫評注)——上夯大力。

有些學者費力地去考證不過古稀的80歲老人究竟活在春秋還是戰國,究竟德先還是道後?以及老子思想所包含的種種他們自己杜撰出來的「學」,雖然充了「核心期刊」文章發表的數,但這樣不懂修道、不具功夫的學術是不能把老學的真實內涵和盤托出的。

24、有些學者爬著看老子,越看越覺得古人或前人的眼光沒有自己的獨到,所見不如自己的真切。

眼光的局限也是後人對待老子學說的大問題,受「考據」的解剖式研究思維的影響,許多人只把目光局限在老子的某一個詞語、某一個概念、某一個句子、某一個章節,老學的整體神韻和原貌他們無緣入目;另一方面也必然帶來錯覺,認為老子也受時代的「局限」,在一些問題上遠沒有現代的我們看得清楚、看的全面,得出這些結論,論者還往往趾高氣揚,「大學者」的優越感人家可是表現的一點都不「玄妙」。

25、這些「老學」剝蔥者或超越者翻閱一輩子《老子》,竟然還沒提出《老子》究竟講什麼的問題,更別說從中發現了什麼。這樣研來究去,老子沒了,只剩「老子雜碎」上席了。

把蔥剝來剝去能得到什麼呢?能得到一個最後的「核心」嗎?顯然不能,剝到最後也就是一堆蔥屑而已。這樣的治學途徑無疑是不可能真正瞭解老子所揭櫫的聖人之道的,所謂「聖人之道」也比須是具有聖人潛質之人方可薰染,盤腿喊痛、天目發黑的諸公們大概不屬於這個行列。

26、老子的《道德經》就講聖人道,講其特性和原則,講聖人如何循天道對待事物(名、無、有、玄、妙等),如何無為不爭地治國、生活、用兵,等等。

君王循天道無為不爭地治國、生活、用兵,以修成聖人的大道乃是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的真正主題,也就是聖人道的內涵、特性、原則以及實現途徑。他用多棱角、多側面的方式把聖人之道的光輝畫卷給我們徐徐展開,也把作為早期修煉者的君王治國途徑做了說明,以此來推進天下的聖道和老子本身的神聖使命。

27、《道德經》通篇都在講「聖人」是怎樣的,如何才能成為聖人。

老子在《道德經》裏面,時時處處都在告知我們聖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如此諄諄教誨,俯拾皆是。

28、聖人道不就是「非常道」嗎?沒有明說,就須讀「道」者領悟。

「非常道」是什麼道?行業道、諸家道是尋常道,人生準則、政治原則也是「常道」。即使宇宙本體和規律,進入學術研究和學問立說上,不還是「常道」嗎?然而,通讀《老子》即可發現,聖人道就是「非常道」,雖然老子沒有明說,但就須讀「道」者領悟。而各自領悟則必有深淺、角度、側重的不同,而且會不斷變化,這不是「非常道」是什麼?第一章講道,沒有定義,只有描繪:無有路,玄妙門……如此道屬於誰,當然屬於聖人老一輩。

29、 聖人」之詞在周朝已不時地出現在鼎文、詩文之中,成為王國的希望者。

《老子》從第二章開始講聖人之道,81章共有23章直接論及聖人問題,占全文三分之一之重,間接說來幾乎都在講聖人的道和德——如何遵循,如何培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等,聖人做什麼,如何做聖人,老子的教誨非常細緻。之所以這樣,也是老子對聖人抱有極大的希冀,畢竟君王成聖方才是王國的希望。

30、聖人非同尋常,故而其道「非常」,只可修不可講,講出來便不是道了。

既然聖人非同尋常,老子的聖人道豈可隨意而講?而且即使講出來,能真正涵蓋老子所要表達的聖人之道嗎?顯然不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子才從多側面來舉重若輕的闡釋聖人道的特性與原則,告知我們聖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希望我們在體會和參悟的基礎上不斷的執行,更在實行中更深入的體悟,除此之外,聖人之道的修習的確沒有別的終南捷徑。(待續)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