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杜月:老子解言(四)

51、聖人無為而正民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廉、直、光的恰到好處,故能「治大國,若烹小鮮」。

無為並非蒙頭睡大覺似的無所作為,而是有一種高智慧的定態,「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對這個定態的描述,「方、廉、直、光」就是對這個定態的要求,如能做到就是聖人之道,進而民心自正,萬事推進,此「無為而無不為」之謂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恰如其分了。

52、「老學」學者以為老子在玄談幻想,其實是以愚者之淺知見智者之慧識,完全不對板,越說越顯其愚迷無知。

「老學」學者乃常人,有的甚至乃愚人。燕雀之所視豈可見九天之華光?讀不懂想不通,自然看老子的書就是「滿紙荒唐言」了。但是就此打住也好,但往往許多「專家學者」的積極性很高,雖然不懂還是要來勉強「闡釋」一番,讓人哭笑不得。這樣也把我們「學者教授」的底子無意中暴露了出來,只會玩弄一些陳腐概念,再蘸一點個人偏見和黨文化餘毒,一片片「核心期刊」論文就可以等登「大雅之堂」了。

53、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常人鈍鈍,知聖人者焉能不希?知者之中能身體力行以聖人道為法則之人又焉能不貴?所以,聖人是孤獨的,他似乎沒有常人想像中的華麗外表,甚至連個像縣委書記前呼後擁的風光都沒有,但是聖人的思想卻如懷中寶玉,不輕易示人,輕浮愚鈍之徒也是難有機緣一睹仙容的。

5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做學問做人都該這樣,坦然自己的無知之處並加以填補,也就難得了;強不知以為知,問題也會隨之而來的。聖人之所以完美,乃是聖人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並努力使之完美,這樣等於每天都有檢查機制和糾錯機制,持續改善便不求而自得了。孔子每日「三省吾身」,目的即在「病病」也!

5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老百姓都不怕你了,你還有什麼「威不威」的?這個時候你的「威」連同你的「偉大光榮正確」都會被人們當拖鞋一樣扔掉,而且你大禍臨頭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所以,最好別去壓迫民眾,只有不壓迫國民,國民才不會厭惡你拋棄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以致幹出蠢事。這也就是聖人看輕假像,而求真我的超越與解脫的原因。

56、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易經》的益卦與損卦講的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聖經》的馬太福音也為我們昭示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道。都知道「天法道」,能依天道「有餘以奉天下」的人自然就非道者莫屬了。聖人之得道,不居功自傲,不恃不驕,連賢德的「表面文章」也不屑為之。捫心自問,我們能做到嗎?

5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水性潤下至柔,但是「水滴石穿」、「水可覆舟」、「水火無情」我們也聽過,而且一旦水勢沖天本地,則無堅不摧無可抵擋。所以強弱的對比不是絕對的,一旦量變引起質變,你就是「鐵桶江山」也照樣汪洋大海。只是我們很多時候道理雖懂,卻沒有真正聚集力量,所以到現在某些人還認為我們很軟弱。所以聖人告誡我們:只有能夠承受舉國屈辱的人,才可以擔當社稷之主的重任。只有能夠承受舉國災難的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君王。忠言聽起來總不那麼順耳,但我等當自勉之。

58、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表面上和解了深仇大恨依然會有內心殘餘的不滿,這可不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釋好;因而智者寧肯讓別人有負於他,而他也不對他人苛責。聖人總是讓別人虧欠於他而不思追討、以德報怨,無德之常人總是怨怨相報、斤斤計較,甚至以怨報德。如此立身待人,能真正與人為善乎?唯有業力迴圈,冤冤相報,萬世不得安寧矣!

59、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道德的人總是願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為他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他還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餘」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為腹不為目」的,在物質豐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後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困乏的時候,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沒道德的人不能讓別人占他一點兒便宜,而且恨不得占盡別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種「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滿堂」,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他心裏除了他自己沒有任何人,不斷地迷失在欲望的追逐中,不斷地損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餘。最後當然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遺。」了。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又有話說:「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這些話就是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好的注解。上天對世人本來就沒什麼親疏之別的,無非是「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6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忠誠正直、尊重事實的話聽起來往往不舒服,不會令人非常滿意;漂亮的字句、優美的修辭、悅耳的言談往往都帶有種種誇張甚至阿諛諂媚而不足為信。因為大道自然是平淡而不華麗的。人也一樣,真正的得道善人不會用各種華麗的詞藻,精巧的辯才來討論、研究,相反喜歡與人辯論、爭論,求個輸贏的行為並非善道;知道天道的人不會刻意去博聞人間的知識以充當「智者」,執著于人間雜碎知識的人也不會有高級生命為他啟悟天道,如此,則「知」從何來?@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