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杜月:老子解言(六)

71、《老子》上論道下論德,以「無為不爭」之聖人道畫龍點睛,成為中華各子學流派的父本。

《老子》相對就要直接許多,直指聖人大道,進而引出大道之德功,更以「無為不爭」的聖人姿態灌注其中,將一幅光彩奪目的修煉畫卷花灑的酣暢淋漓氣韻盎然。為後世的諸子之學直接注入了元氣與神髓,浩浩蕩蕩繁衍至今,使我們今天依然能夠見到「乃父」、「乃祖」的綽約風骨。

72、儒家孔子以「仁」道復興「周禮」——興儒成家——思想文化的血液、骨骼和肌肉的主要結構都來自周朝的《易經》,來自《易經》的乾坤兩道。

儒 家以「仁」道立家,把「禮」作為其政治理想和倫理秩序的實現途徑。作為儒家「至聖」的孔子在給《易經》做傳(十翼)的時候就把這種儒家理想體現了出來。

《周易》乾坤二卦乃起首兩卦,提綱挈領,化育天地。孔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給乾坤二卦做大象辭,還給這兩卦專門做了其他六十二卦都沒有的《文言》,可見孔子對此二卦的深悟與看重。在兩卦的卦辭、系辭和彖辭中我們也能充分體驗到儒家思想的「禮」所闡釋的秩序合理性與「仁德」所彰顯的天地精神。所以學儒而不讀《易》,與村野愚夫無異。

73、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根據我們現在能見到諸多古籍記載,從青年到老年,勤學好問的孔子曾經四次問禮於老子。34歲那年,孔子求教老子之後,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先秦歷史記載都十分簡略,但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孔子對老子無比敬仰。或許孔子就是讀《老子》之後,帶問題登門問禮於老子的,老子對孔子面授過「聖人道」,讓孔子歎為觀止: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74、孔子只敢講也只講「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禮正乾坤,正邪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對於老子「神龍聖人」之道,孔子也是「探之彌深,仰之彌高」。把老子的聖人境界投射到人間的君子理想身上,用「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來向老子「神龍聖人」靠近,並以「禮」來固化這種理想秩序,然後把落腳點劃歸到「格物致知立誠明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來。由於其面對世俗人生,更能為大多數人理解接受,加之君主政治的秩序要求和精神引領,所以才有後世兩千年的儒學慧命。

75、由聖人道而君子儒,孔子進老子正門,出旁門而創儒家修養學,才有《論語》、《孟子》、《荀子》等。

孔子問學老子後,領悟了老子的聖人大道,在這個宏大基礎上結合了自己的理想,引出了儒家的君子理想、中庸思想以及「仁義禮智信」的立身理想,但總的說來,都以修養為旨歸,經過後來儒門諸賢的承傳,《論語》、《孟子》、《荀子》等諸多儒學圖景才得以與我們見面。

76、儒家雖然尊大儒孔子、孟子為聖人,但「儒聖」非「道聖」,盤腿打坐只修養不修煉,以「仁」和「禮」為道。

老子的道乃聖人大道,孔子雖領悟其中真義並對老子由衷讚歎,但在儒家的思想演進中,孔子把這樣的道引向了「君子儒」層面,雖然更加貼近了孔子的人文理想,而且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階層接受,但從本質上講,也把老子的「道聖」轉化為了儒家的「儒聖」,同時更徹底剝離了老子聖道的修煉內涵,將「仁」「禮」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雖為後來中華文化及政治理想又開闢了一片廣闊天地,但老子的聖道在這裏已經難窺全貌了。

77、老子是孔子的旁門老師。

綜合以上所述,此結論不難得出。正是孔子的多次問學,才讓孔子真正體悟了老子的聖道,這無疑給孔子展現了一幅無比深廣的修煉圖景,讓孔子在後來的思想演進中得到了神助般的開示與啟悟,並在儒家思想中保留了許許多多的老學元素,稱一聲老師是名副其實的。

78、孔子學道于《易經》,問禮於老子,《老子》是儒家默認的思想老子。

孔子學道于《易經》,以《易傳》釋「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之乾坤尊卑有序之仁義倫理,前面已講《易經》是儒家君子道德或君子儒學的思想文化母本。孔子四次問禮載入史冊,歎老子為雲中神龍,應是聆聽《老子》聖人道之後的真切感悟。儒生有為正道艱難隱藏「不修道卻在道中」的歷史玄機,孟子重義養浩然正氣入性之善道,荀子重禮循天常道抑制人性之惡。東漢諸葛亮、東晉陶淵明起,儒生不入仕林或退出仕途即轉入修道,《老子》儒家思想文化之父本也就明明白白了。

79、《管子》與戰國道家宋伊學派接受儒家入世治國思想的影響,沿黃帝「無為而治」的政治實踐路子,將「老經」中的心無拘束、情寡欲淺的「道聖」修煉主張也修養化了,西漢時漸漸併入儒學。

春秋時代除孔子之外,管仲也把老子當成聖人。管仲是輔助齊桓公稱霸的政治家,並非思想家。卻因齊桓公龐大的品牌效應,戰國後期被人託名著書《管子》,有很多「道論」文章與儒家正心養性的修養學相附會。託名管仲的《管子》在思想演進中與儒家學說暗通款曲,最終也走向了入世現實層面,但也把「無為而治」和「道聖」修煉也化為固化為一種修養模式。後來隨著儒學的漸入主流,這一脈思想也漸漸匯入了西漢儒學的大譜系之中了。

80、聖人道是兵家法的魂。沒有《老子》「無形之道」啟迪,《孫子》「知勝之道」的「兵聖」智慧,就如同孔子「因材施教」的「師聖」智慧一樣,根本不可能「闖」進頭腦並用得很好。沒有《老子》第31章,決沒有《孫子兵法》13篇。

春秋時代的大軍事家孫武受《老子》的影響比孔丘、管仲所受的更大更明顯。《老子》第31章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兵法》「火攻篇」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在其許多戰術戰略思想中也處處體現著老子思想的影子,無不受到老子「無形之道」的啟迪。這無形中不也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嗎,而且還是聖人的「不言之教」!@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