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物

【台灣生命力 】竹編姑娘

勇於嚐試也從不輕言放棄的個性,激發她努力學習的意志;面對生命之路難免遇到的風霜和冰雪,瓊文樂觀的勉勵自己:「只要給自已機會,就有希望!」

生命在這崎嶇不平的世路上,潛藏著許多小小的啟發與感動,像那春天吐蕊的嫩芽般充滿著盈盈的生命力。每當我們捨得將些許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總能輕易地看見,這些綻放著生命熱力的美麗身影。

夏日的某一天,逛完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客家文物館後,原本正準備要離開,在不經意回眸的瞬間,視線卻突然被廣場另一邊,擺滿了精緻美麗的竹編藝品所吸引。

我的腳步隨著我的心移動到攤前,豔麗的陽光下,一個長髮及肩的年輕女孩,正專注且熟練地,編織著手中尚未完成的作品。此時,她柔靜的臉龐微仰,對造訪者報以略帶靦腆的笑容。



竹編姑娘張瓊文。

一頂寬圓的草帽戴在頭上,算是對豔陽的交待,但汗水仍是一滴滴從她的額間流下。儘管如此,她總是微笑且輕聲細語地,回答我的詢價和對藝品的種種好奇。在深入交談的當下,我才發現她的身體並非如常人般便利,而柔弱外表下所流露出,那種不畏苦的堅毅神情和樂觀笑容,竟似乎比美麗的藝品更扣人心弦。

那一刻,我發現自己這顆浮動如雲的好奇心,不知何時?已從竹編藝品悄悄地轉移到她的身上。

缺是圓的開始

石岡鄉是一個勤儉樸實的客家小城,也是瓊文出生的地方。出生後3個月,因為腦部受到細菌感染等因素,導致她身體留下缺陷,祇有右半邊可以靈活動作。不過,身體上的缺陷卻不曾在瓊文心裡造成殘缺,從小只要是農忙時期,她就會幫忙務農的父母採收,學習儘量替家中分擔一些工作。

農家生活的艱辛,看在她的眼裡,成了一種逐夢踏實的體會;她堅信只要自己肯做,一步一腳印的累積經驗,沒有什麼事是可以難倒她的。因此只要能幫忙家裡的,她都會盡力去做。

瓊文的父母對子女在課業上的要求是採自動自發,但禮儀上就特別嚴格。他們認為書儘量唸好即可,唯有做人的基本原則與禮貌,是一定要做好的。原來,掛在她臉上的微笑與說話的輕柔語調,不是一種生意上常見的語言,而是一直含藏內在、溫柔敦厚的教養。

艱辛的竹編學習路

大學畢業前夕,瓊文開始思考未來的工作,考慮到自已的身體,會比一般人受到更多的限制,於是心想可以試著朝自已的興趣發展。她尋找所有關於「竹藝」的相關資訊,好不容易找到了當時住在潭子的徐暋盛,並利用大四下學期,往返於學校與潭子間,向徐老師學習竹編技藝與知識。

畢業後透過徐暋盛提供的資訊,她參加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竹編研習營,在這裡認識了徐老師的老師 ── 國寶級大師李榮烈。或許是想考驗她,一開始李榮烈便告訴她:「兩隻手的都做不好了,你一隻手學做竹編會很辛苦的。」但勇於嚐試也從不輕言放棄的個性,反而激發她努力學習的意志,也讓李榮烈在報名截止前的最後一天,收她為學生。

學竹編的辛苦過程,若非親歷其境可能很難想像!不管是劈竹子或者是在編製時,一有做不好或者是沒有辦法用一隻手完成時,李榮烈總是勸她放棄這份工作,甚至會建議她:「妳可以去學畫畫啊!畫圖用一隻手就可以很輕鬆的完成,不是很好嗎?」她一臉微笑而已。我似乎漸漸能明瞭初見時,那在她臉上綻放的堅毅神情,是如何一點一滴被刻劃的。



瓊文與李榮烈老師合影。

她不段地練習劈竹的技巧,也慢慢的從中摸索出適合自已的方法。例如,用腳膝蓋夾住竹片、當要竹片撕得更薄時,就用嘴巴咬住竹片,然後用右手去控制竹片的厚薄度;在編製時就靠左手臂去雕塑出形狀與腳指去編製。



編織新的作品。

偶爾,當她因為編竹器受傷時,李榮烈還會著急的喊:「我叫你不要學,你就要學!」說完後仍是一旁耐心的不斷指導她。體會到恩師的責備與阻撓,其實是內心牽掛和關懷的反影,讓李榮烈成了學習竹編之路上,瓊文最想感謝的人。



瓊文與李榮烈老師合影。

給自己機會實現生命的夢想

目前瓊文在一所小學擔任一年一聘的臨時工作,為了持續提昇竹編的技藝,每週六她都會到草屯工藝研究所參加竹編研習,至於原本週日在客家文物館前的擺攤,也已改至石岡鄉情人木橋風景區。



為社區媽媽講解竹編編織技巧。

她期許自己竹編的技術能愈來愈熟練,可以挑戰更高難度的技巧,製作出一些較有曲線與編法較為複雜的花器,希望有一天可以走出屬於自已風格的竹編之路,用竹編藝術來實現與滿足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希望將來能夠擁有一間屬於自已的工作室,讓一些對竹編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同來分享和切磋。



教小朋友做竹風車。

面對生命之路上難免會遇到的風霜和冰雪,瓊文常樂觀的勉勵自己:「不要想你失去什麼,而要想你還擁有什麼?只要給自已機會,就有希望。」下次若您有機會到石岡鄉去,記得在情人木橋邊放緩您的腳步,相信您也一定會被那,努力綻放生命熱力的美麗身影吸引,走近那認真擁抱夢想的竹編姑娘。

*****

熱愛傳統文化的瓊文

在台灣,身為客家人卻不太會說客家話的情況似乎已相當普遍。同是客家人的瓊文,藉由參加石岡鄉客家協會辦的客家歌謠班,開始深入接觸客家文化。透過這樣的機緣,她對客家歌謠、文化與文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學會了自已的母語。

在樹德科技大學就讀時,為了想發揚客家文化,她創立了客家歌謠班,擔任指導教師,教同學們唱傳統客家山歌、小調與創新流行歌曲,從中讓他們了解客家的民俗風情,這樣的經驗使她感到生命更加豐盛和充實。

瓊文非常喜歡傳統的文物,在舉世追求科學文明帶來的所謂「進步現代生活」中,她卻宛若天邊一顆寂寥的晨星,嚮往著能過古代的生活。她說:「我非常喜歡三合院,從以前就很希望自已的住家也是一間三合院,尤其是鄉下田野間的三合院,每當出去旅行時,如果看到老式的建築,我的目光都會在這裡多停一會。此外,對於以前人們生活上的用品,例如農具、傢俱等等也非常喜歡。」

大學四年中,她就努力的收集許許多多的客家文物、竹藝品等,來滿足她內心那小小卻也不易實現的渴望。收集竹藝品之外,瓊文也試著自己製作,竹籤屋就是她嚐試的第一個竹編藝品。憑著自己對三合院的熱愛和熟稔,大二時她花了一整個暑假和一整個寒假,在沒有任何人指導的情況下,做了又拆、拆了又做,好不容易才在不斷地摸索中,完成了這個讓她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作品,也帶出她對竹編藝術的學習興趣。



瓊文的第一個竹編作品–三合院。



竹編作品–提籃。

*****

竹編小語

1959年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2百多件竹編器物,將中國的竹編歷史,推遠至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的新石器時代。東晉時期浙江嵊縣竹編已有「蔑短秋翼蟬」的記載,至明、清之際,竹編工藝開始走向精緻化,品種亦漸趨繁多。

竹編藝術在中國流傳有挑、壓、彈、插、繞、穿、貼等技法,以這些技法創作出數以百計優美的竹編圖案。竹編藝品一般以呈現竹材質地的內容為最上層,可分為器具、欣賞、屏風和壁掛三大類。



竹編姑娘親手做的各式花器。



竹編作品–花器。



竹編作品–燈罩。

台灣地區的竹編藝品所選用的竹材以桂竹和長枝竹為大宗,台南關廟竹細編織業在民國40年代大量外銷竹編製品,幾乎是全拜長枝竹之賜。瓊文目前學會了各種壓、挑、三角與六角孔、單和雙輪口等編法,她較擅長於器具類編織,如各式各樣的提籃、花器與水果盤,其中又以花器最為拿手。此外,對於小吊飾像球、竹蓮花、魚等欣賞類編織,也多有涉獵。@*

轉自《看雜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