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復原世界最早花鳥圖像

標籤:

【大紀元6月1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八日電)一九九六年在中國遼寧省朝陽地區發現的孔子鳥化石,年代距今一億三千萬年,被稱為「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兩年後在同地區發現的中華古果化石,距今一億四千五百萬年,是迄今全球發現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稱為「世界最早的花」。中國專家最近復原這兩者的圖像。

綜合新華社與遼寧「瀋陽晚報」報導,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首席教授、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在遼寧公布中華孔子鳥、中華龍鳥(鳥類進化鼻祖)、中華古果、紅山女神頭像和遼寧古果復原圖。

復原孔子鳥圖像時,趙成文根據化石情況,首先復原孔子鳥平面圖,又透過儀器,測量孔子鳥各部位比例,並綜合分析研究文獻、圖像記載、相關專家研究和當地耆老世代相傳的傳說,判斷化石中哪些是孔子鳥固有的身體結構、哪些是化石形成過程造成的變形,最後利用他研發的軟體,進一步細化復原基礎圖。

據報導,從復原結果看來,孔子鳥外形近似中國傳說中的「鳳」;中華古果部分根莖和鬚根葉為條針葉,有點像今天的豆類植物。

趙成文指出,在儀器下觀察,可清楚看到中華龍鳥化石口中,長滿帶有小鋸齒的尖銳牙齒,羽毛成片狀,具有羽軸,與現代鳥類羽毛結構不同,代表早期鳥類演化的初始階段。

他表示,中華龍鳥行動敏捷,不具備飛翔能力,但已進化出羽毛雛形。

至於孔子鳥牙齒已退化,咀嚼功能被角質喙和體內肌胃的消化功能取代。

趙成文說,孔子鳥這點與現代鳥類相似,顯示孔子鳥已演化為迄今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角質喙鳥類。

他指出,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花應為草本水生被子植物,莖有節節狀特點,葉為互生,花與果在葉根部與莖之間,近似今日的紫羅蘭。

趙成文表示,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花朵應為白綠渲染的片狀小花,有五個花瓣,十個雄蕊中有一個雌蕊,研判這種花朵的繁殖力和生命力應該極強。

另外,他指出,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女神陶塑,應是五千五百年前紅山人摹仿真人形像所製,具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徵,類似今日華北人臉型。

趙成文認為,紅山女神陶面的被摹擬者(紅山真人)應是當年的部落女首領。

相關新聞
可捕捉塑膠微粒和細菌的微型機器人面世
科學家在太平洋深海發現奇特的未知物種
波音星際客機和國際太空站成功對接
科學家開發智能隱形眼鏡超薄電池 淚水可充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